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翁牛特旗海拉苏水管中心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内蒙古新闻网  10-10-27 09:1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翁牛特旗新闻网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翁牛特旗海拉苏水管中心充分发挥翁旗东部水利枢纽的作用,以“建设坚强堡垒、争当岗位先锋、发展基层水利、促进社会和谐”为活动载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幸福河边的农牧民谋划着幸福美好的明天。

  真抓实干促发展。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担负着西拉沐沦河的防洪任务,兼有向翁旗幸福河灌域和右旗达林台灌域的供水任务,关系着两岸灌域内60多万亩的灌溉任务,7万多人口的农牧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保障问题。由此,科学调度,合理调节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利用春季凌汛水,中心采取了提前破冰蓄水的方式为左右岸供水。稻田插秧期,枢纽上游基本没有来水,先后6次协调巴林右旗德日苏宝冷水库提闸放水,调水0.18亿立方米,2010年共为左右岸供水0.95亿立方米,有效地解决了供水问题。幸福河贯穿全旗东部4个苏木、镇、场,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所控制的作物面积多是水稻和饲草料基地,灌溉任务较大。年初,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灌区内的建筑物及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和保养,完成春汇地13.44万亩,草场3.8万亩,为确保东部牧区农牧业生产丰收奠定了基础。几年来,重点实施了海日苏草原灌区幸福河灌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自2002年至今,完成投资4100万元,已建干渠、支渠102座,渠道整治74.65公里,渠道衬砌4.45公里,干渠险段治理2.2公里,建管理房14处。这些工程的建成,提高了全灌域工程的配套率,干渠分水由原来的28%上升到96%,在提高水的利用率上切实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增大了水的灌溉效益,为灌域内畜牧产业化形成和东部板块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以来,实施了引水入沙公程。设计引水流量100立方米/秒,年引水量1亿立方米,设计灌溉、改良沙地面积10万亩,现已建设引水枢纽工程1座、修建1条引水干渠。

  真情互助惠民生。海拉苏水利枢纽工程是市、旗两级重点防汛工程。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度汛,建立健全了防汛指挥机构和抢险组织。专门成立了由支部委员牵头,以共产党员为主力,职工积极参与的36人“抗洪抢险突击队”,随时备战防汛,在今年的特大洪水中确保了水利枢纽的安全,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按照旗委的安排,帮扶海拉苏镇胡日斯台嘎查。年初,党员干部带头,全体职工捐款5000元,为该嘎查购置了科技图书等学习资料。组织单位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调查走访,与海拉苏镇政府、胡斯台嘎查共同研究,制定了《海拉苏镇胡斯台嘎查2010-2015发展规划》,为嘎查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投资60万元在嘎查辖区内的幸福河干渠修建农桥1座,建支渠节制分水闸5座。为胡日斯台嘎查6000亩高效农田、1000亩高标准草场建设,提供了水利技术服务。勘测支渠、斗渠5条,设计支渠建筑物7座。通过帮扶,逐步解决了当地农牧民春耕、秋收时田间作业困难的实际问题,扩大了水浇地,改善了灌溉面积,同时也为当地招商引资优化了环境,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真实公正保稳定。中心坚持全局性问题及重大项目的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人员调配等,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由班子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单位原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50人。2010年进行了水管体制改革,海拉苏水利工程管理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全额事业编制18人,原事业编制人员通过竞岗考试竞争工作岗位。针对这种情况,中心制定了竞争上岗方案,委托旗人劳局全程进行操作。由于党员积极带头参与,全体职工认识到位,结果公平公正,没有出现1起因改革上访事件,从而使水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对于今后的发展,中心具体谋划了“三二一二”工程,就是利用“三”年的时间,搞好“二”个再提高:即提高幸福河干渠输水能力和提高灌区内水的利用率。“一”就是三年内使翁旗东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加“一”个亿。“二”是人均增收2000元。从而使幸福河真正为翁旗东部造福。(迟建波 吴春瑜 王义波)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