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党委以“建设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示范区,打造全区草原生态效益第一乡”为主题,以活动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发展草原旅游业等手段扎实推进活动的开展,取得显著效果。
围绕关键抓党建,组织建设稳步推进
苏木党委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主题,认真研究解决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了基层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从健全制度入手,完善党建工作常抓不懈机制。坚持执行了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嘎查事务公开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建工作责任目标考评制度和嘎查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党建机制的完善使党员学习、活动、议事、发挥作用等进一步规范化,激发了广大党员在建设新牧区中建功立业的热情。二是全面贯彻落实牧区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苏木党委及嘎查党支部重新修订了党建联创活动责任状,将原来分散的责任目标,统一集中印发、签订,并通过领导包片、党员干部驻嘎查等方式,加大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指导力度,拓宽了服务牧民群众的途径。三是加强典型选树工作。苏木党委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了每个拟选树的先进典型都有一名领导联系;完善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情况,总结推广经验,明确领导成员在典型选树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四是抓好教育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参加盟旗党校培训的党员干部、公务员达30多人次,苏木本级培训400多人次,培训率达95%以上;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嘎查干部和牧民代表赴沿海发达地区、内蒙古“呼包鄂”等地区进行参观考察,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查找自身不足,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步伐。五是加强嘎查级活动场所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累计投入资金87万元对各嘎查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和修缮,完善功能、配齐设施,不断提高嘎查级阵地的整体服务水平。
把握核心谋发展,牧区建设异彩纷呈
乌兰毛都苏木是以牧业生产为主的纯牧区,畜牧业是乌兰毛都苏木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苏木党委政府以“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小城镇建设的样板、平安和谐家园”为发展目标,通过汇集各方力量,上下齐心协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一是“两个提高”富民目标得到有效落实。2009年苏木财政收入完成120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2010年全苏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3000元。二是牧业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苏木现有接羔场580个,围封面积达160万亩,大力实施人工种草、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工程,全苏木每年人工种草8.5万亩,其中种青贮1.5万亩。打机电井580眼,可灌溉草场面积达到6 万亩。2010牧业年度大小牲畜总头数达36.9万头(只),牛羊良种率达90%以上。三是特色产业化建设得到稳步推进。建有4座肉联厂,活羊和羊肉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乌兰毛都肥尾羊”、“乌兰河肥尾羊”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通过了ISO9001:2000认证和食品安全认证。目前,全苏木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6:2:2。四是小城镇建设步伐得到明显加快。2009年建成使用的商业楼面积达3920平方米,住宅楼面积3000平方米,今年招商建设的7000平方米商居楼即将交付使用;投入80万元推进了“三化”建设和敖包山公园建设;投入60万元在苏木所在地安装了路灯,并修建了2.8公里长水泥连接路,提升了小城镇品位。
夯实基础促和谐,社会事业齐头并进
在教育方面,苏木党委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共投入近百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加强现代电子化教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校园局域网,实现了“室室通”的目标,使全苏木民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义务教育事业一直走在全旗乃至全盟前列。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100万元对苏木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条件进行改善。如今,苏木卫生院设有分院,各嘎查均设有卫生室,且蒙医蒙药发展态势良好,基本满足苏木群众常见病的治疗与康复。在交通通讯方面,苏乌兰浩特至阿尔山S203一级公路贯穿全境,苏木所在地与各嘎查之间通公路,交通便捷;无线接入电话网覆盖全苏木境内,苏木所在地及周边地区有移动、联通通讯网。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代缴费用、加大资助力度等措施,使全苏木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纳入牧区低保565人,城镇低保102人,牧区合作医疗3720人,参合率达100%,城镇医疗保险226人。
发掘资源重传承,草原旅游蓬勃发展
乌兰毛都苏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蒙元文化、科尔沁文化、草原文化的交汇地。苏木党委政府注重挖掘开发各种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那达慕大会”是当地传统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今年,成功举办了乌兰毛都草原之夜旅游节,旅游节上邀请到了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知名度。同时,注重以文化为平台和载体开发旅游资源,尤其是该苏木的科尔沁饮食文化、蒙古族服饰文化、民歌传承文化等都为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水草丰美、富有自然生态特征的森吉哈达、毕其格图哈达、乌兰河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成为盟内及周边地区“自驾游”、“家庭游”、“牧家乐”选择的最佳游乐景点。(姜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