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内蒙古工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取得积极进展,成为工业经济发展快、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好和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大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我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谋划了工业大发展,促进了发展方式大转变,推动了结构大调整,带动了经济大繁荣,一大批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一座座现代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工业园区在草原戈壁拔地而起,这标志着内蒙古工业经济实现了新跨越。
这些发展变化不仅令世人瞩目,而且在长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清晰的工业化发展思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抓住国家和平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期,全区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13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400.45亿元,年均增长27.13%;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5年的37.8%提高到2009年的46.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05年的22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12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大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2447户增加到2009年的4210户,户均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0.46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7户增加到2009年的15户。2010年前10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
中小企业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富民强区、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国务院国发〔2009〕36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发〔2009〕66号文件的出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搞协作、围绕大型基地建设搞配套,加快推进“一个园区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和“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园区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2009年全区中小工业单位数12.24万户,占全部工业的99.95%,完成工业增加值3833.8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6.8%,同比增长25.6%;安排社会就业157.23万人。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显著进展
“十一五”以来,我区工业经济逐步由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单一结构,向产业多元发展、多元支撑迈进,构筑起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非资源型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并举发展的新格局。如今,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园区已成为集聚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2009年全区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按照自治区富民强区的战略部署,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我区加快推进“八条产业链建设”。即煤-电-网产业链,煤的气化、液化等产业链,聚氯乙烯及其深加工的氯碱化工产业链,多晶硅-单晶硅-光伏发电及风电机械设备制造-风电场新能源产业链,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一体化产业链,乳、肉、绒、薯、玉米等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稀土及稀土新材料应用产业链,煤炭、化工、运输、工程等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链。
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主要产业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治区规划布局了2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基地、4个煤化工产业基地、4个冶金有色工业基地,建成2个世界先进的千万吨现代化矿井,10个煤矿进入全国安全高效矿井行列;一批大型火电机组建成投产,全区3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全部装机的70%。其中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35%,电网建设规模、速度和质量居全国前列,风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1位;大型乳业、羊绒加工企业的工艺、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上的一批大型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的规模与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煤矸石电厂、高岭土基稀土催化剂工业化生产、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回收利用、钢渣和铁渣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生产铝硅合金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煤制甲醇、铝制轮毂等一批延伸加工项目相继建成。
与此同时,全区淘汰了一大批煤炭、钢铁、火电、电石、铁合金、水泥、焦炭等落后产能,有效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其中,煤炭淘汰2000万吨、钢铁淘汰961万吨、火电淘汰151.9万千瓦、电石淘汰88万吨、铁合金淘汰60万吨、水泥淘汰839万吨、焦炭淘汰1136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区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的工作力度,通过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节能评估、重点耗能企业挂牌督办等项措施,推动了工业节能降耗迈出了较大步伐。“十一五”前4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37.2%。
工业安全生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加快推进煤矿技改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了采煤、掘进、通风、运输、排水、提升、防瓦斯等达标标准,并加快了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进度。继续实行煤矿安全驻矿承包责任制,扎实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0.51下降到2009年的0.055,2010年前10个月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74。
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引进国外和区外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0%以上,工业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工业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步转向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一五”前4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694亿元,年均增长27%。企业自筹资金和引进资金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90%以上;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380项,其中百亿元以上的11项。
“十一五”前4年,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01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170个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64.2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9.9%。85个计划新开工自治区工业重点项目已开工77个,开工率达90.59%。自治区集中调度的20个重大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9个。自治区确定下半年新增重点推进的36项工业项目已有34项开工。
工业转型升级迈出显著步伐
在继续打好资源牌、特色牌的同时,打好清洁牌、绿色牌,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能源工业整体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
在煤的清洁生产方面,坚持煤炭开发与保护并重、开采与治理同步,把生态环境治理与改进采煤方法、推广先进的采煤工艺、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机械化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有机结合。
在煤的洁净利用方面,大力发展煤炭提质加工,加大清洁煤生产;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积极推进煤的就地转化。目前全区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五大示范工程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伊泰国内第一套16万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煤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建成投产,神华世界第一套108万吨煤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试生产,2010年一季度生产煤基合成油1.5万吨。通辽金煤化工世界第一套20万吨煤基乙二醇装置建成投产,2010年一季度生产乙二醇1.2万吨。大唐多伦世界第一套180万吨甲醇转46万吨煤基烯烃生产线试生产。内蒙古霍煤亿诚、神华宝日希勒、辽宁春城等200万吨褐煤提质生产线竣工投产。
在风能利用方面,到2005年底,全区累计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6.6万千瓦。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以及促进风电产业发展法规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区风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风电发电量98.46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4%,居全国第1位。
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我区光伏产业的研发和利用不断加快。鄂尔多斯市205千瓦太阳能聚光光伏示范电站已并网发电;鄂尔多斯市5万千瓦槽式太阳能发电项目、阿拉善左旗15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内蒙古神舟光伏电力公司5兆瓦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项目等正在规划建设。依托硅材料丰富、电力充足等优势,积极推动多晶硅、单晶硅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多晶硅—单晶硅—电路级硅片和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硅材料产业链。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快培育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符合内蒙古资源禀赋,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构建多元发展、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我区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伐加快,效果明显。积极推进“呼-包-鄂-乌(海)”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以抓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创新试验区建设步伐,150户两化融合重点龙头示范企业的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程项目已通过国家立项批准,并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旗县信息服务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服务室、自然村信息点建设。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率先引导煤炭、冶金、乳制品等生产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目前,全区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同程度采用了信息技术,其中30%以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及程度进入了较高阶段。2009年,全区信息产业包括通信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97.5亿元,同比增长17.8%。
技术和品牌创新显著突破
我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发展新兴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在现代煤化工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光伏材料自主创新及产业化等领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实施产业技术示范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改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最终促使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好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建设工作,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把自主知名品牌建设作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则,健全和完善自治区品牌培育体系。截至目前,我区的中国驰名商标已达2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自治区著名商标279件,驰名商标数量和比例均走在西部12省区前列。
展望未来,“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资源型优势特色产业仍然是自治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区将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坚持大型、高端、循环发展的方向,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业层次和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继续按照自治区多元发展、多元支撑的要求,不断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再筑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