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五新”奏响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新闻网  10-11-24 09:0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探索远程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开展“五新”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倡导新风尚、掌握新技术、探索新思路),夯实了农村党建工作,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学习新知识,奏响发展曲。海拉尔区以远程教育为载体推进城郊型党建工作,在建立卫星模式终端站点的基础上,开通了村民手机短信平台、固定电话信息平台、村民QQ群、远程教育博客,借助多元化的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学习政治理论、典型经验、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拓宽村民的视野,转变群众的观念。海拉尔和平村远程教育管理员朱宝才利用业余时间,开发出无线网络电视平台,使村民坐在家里就可以学习远程教育新知识。改变了过去只能到村部集中学习或在家观看光碟的做法,满足了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他的事迹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9月3日,央视1套《身边的感动》栏目对朱宝才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掌握新技术,奏响致富曲。海拉尔区通过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群众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摸底,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迫切需要的内容,列入学习计划,进行重点播放学习。并把村民需要的课件,刻录成光盘发放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做到随用随学。哈克镇联合村的管理员陈劲贵看到《小公鸡的阉割技术》的课件后,买回50只小公鸡在家做实验,经过一个夏天的研究,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阉割后的小公鸡每只增重1公斤,每只能多卖十几元钱。现在他正在村里推广这项新技术,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奋斗办友联村储存大户马瑞祥也是观看了《蔬菜的储存技术》课件后,增强了致富能力,成为靠冬储蔬菜发家的带头人。在他的带动下,全村400多户村民建起了400多个冬储窖,储存品种达到十几个种类,每年可增收600万元。

  接受新观念,奏响增收曲。奋斗办友联村借助整村搬迁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和设施农业,建起了集产业、基地、科研于一体,并与生态观光相结合的多功能园区,成为北方高寒地区设施农业的典范。为了让村民学会设施农业的种植技术,农业园区把远程教育课堂搬到温室大棚和田间地头,组织村民学习《发财树的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等课件,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奋斗办胜利村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依托,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农村政策法规、典型经验、适用技术等为重点,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水平。

  倡导新风尚,奏响和谐曲。海拉尔区注重发挥远程教育在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哈克镇十六号村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学习先进事迹,并把呼伦贝尔市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的事迹、华西村的经验、山东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等课件输入到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观看学习,使大家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事物和创新做法,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奋斗办富强村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学习秧歌、舞蹈等节目,并组建了自己的秧歌队,每到农闲季节都进行表演。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程度,还凝聚起人心,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探索新思路,奏响进行曲。海拉尔区电教中心在农闲季节积极举办适用技术讲座,对村民进行政策法规、典型经验、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并评选优秀学员,对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村民进行奖励。由于方式新、内容活、效果好,深受农民群众的好评。奋斗办和平村借助远程教育平台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并在远程教育QQ空间和远教博客上广为宣传,使和平村走进世人关注的目光。今年4月被选为上海世博会蔬菜供应商。9月3日,70吨无公害马铃薯运往上海江桥批发市场,受到上海客商的一致好评。目前,订货电话纷纷而来,洽谈业务的电话也接连不断,使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加快了和平村的发展步伐。(内蒙古新闻网赵文萃 通讯员康继征)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