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扎兰屯延伸培养链条构筑大学生村官成才通道
内蒙古新闻网  10-11-25 14:5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扎兰屯市现有大学生村官114名。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扎兰屯市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强化激励措施,延伸培养链条,科学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确保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

  从后勤保障入手,优化大学生村官“乐业”环境。坚持对新任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市情、村情和基层工作方法等;建立市委组织部、乡镇(办)、村居三级联动沟通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交流会,让大学生村官畅谈思想体会、交流工作经验,并通过“飞信、QQ群”等现代信息手段引导他们快速融入农村工作。并要求乡镇(办)落实好生活等后勤保障措施,尽量提供免费住宿,发放适当工作补贴;采取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两级财政匹配的办法,将大学生村官工资参照公务员标准执行,以“一卡通”形式足额发放,并协调社保部门将其养老保险统一缴纳,着力解除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每月安排任职大学生到信访部门、农村集体经济营理站、农服中心、计生指导站等部门进行锻炼,开展多岗培训,为提升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创造机会。

  从管理创新入手,提升大学生村官“敬业”水平。制定《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将其履职情况划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等次,考核结果装入人事档案并上报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备案,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采取“3+1”帮扶机制,由一名乡镇党委委员、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村干部组成结对帮扶小组,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以“帮思想、帮学习、帮工作、帮生活”为内容的帮扶式管理,三位导师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导航、引路,不断锻炼他们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村官真实体会到“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学着干、村干部带着干、包村干部教着干、党政领导压担子促着干的良性培养锻炼机制。

  从示范带动入手,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关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的座谈会,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支持,首批由呼伦贝尔市财政、市本级财政和就业扶持资金组成、共3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补贴的报告”正在审批之中。与此同时,市委着眼于构建基层大党建格局,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将“农民创业先导团”与“大学生村官”两支队伍统一联动起来,推动创业对接一体化,坚持把先导团成员培养成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导师,邀请村官们到先导团成员所在村,近距离参观产业经营的发展历程,全市约有56%的大学生村官产生了创业愿望,其中哈拉苏办事处大兴村白瓜籽加工项目、生猪养殖项目已被纳入创业计划;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先导团成员,为其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同时采取“培训+资金+科技+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给予重点扶持,从政策、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提前介入,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搞好村官创业服务,在农村形成了“比学赶帮超”、“先进带后进”的浓厚发展氛围。

  从政治关心入手,拓展大学生村官“择业”空间。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选拔进村班子成员,有意识地将他们作为村级班子后备力量进行培养;采取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参加村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竞选或竞聘。日前,还将2006年首批自行招录的35名大学生“村官”给予就业安置,全部列入乡镇事业编制管理,并鼓励他们在农村继续创业发展、建功立业,不断增强在农村工作“干好一样有出路”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激励机制,将继续留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副科级后备干部序列,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享受副科级待遇的大学生村官,逐步建立起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的机制。(内蒙古新闻网赵文萃 通讯员李永强)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