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红了党旗 绿了森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内蒙古新闻网  10-12-03 09:4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2009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

  2010年4月,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之初,确定了“千里兴安筑屏障,万顷林海塑党魂”的活动主题,提出了生态建设新目标:到2020年森林蓄积量增长1.3亿立方米,承担起全国森林蓄积增长量十分之一的历史重任,为实现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再做贡献。

  曾经,内蒙古大兴安岭人用丰硕的生态成果向总书记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那是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做出了“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的重要指示。2009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传来捷报:据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开发建设56年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达到8.87亿立方米,已超过林区开发建设初期资源总量。

  “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商品材年产量由380万立方米缩减到229万立方米,从而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历史性跨越。据测算,林区平均每年给国家直接经济贡献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天保工程”当期投入的12倍。

  在林区工作30多年、全国劳动模范、曾经响誉林区的万米采伐能手于际文说,当年为支援国家建设生产木材时,我们坚持边采伐边造林,“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逐步从木材生产为主转为生态建设为主,10年间林区活立木蓄积增加了1亿多立方米,平均每年给国家直接经济贡献70多亿元。“天保工程”二期,我们有信心把更加美丽的大兴安岭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4月,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时,林区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党委以活动为契机,迅速掀起了营林造林热潮。一时间,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党旗飘,战鼓响,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树苗在深山里扎下了跟,透出了绿。据统计,仅上半年,林区就完成更新造林1224万亩。

  林区各级基层党组织纷纷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党支部示范林”和“党员责任区”遍地开花。林区广大党员结合本职工作坚定而质朴地亮出承诺:保证当年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证做到文明清洁生产、不伤山上林木;保证清理过的林地利于树木生长……阿龙山林业局森林经营管理处54名党员,义务承担起411亩“党员生态示范林”的清理任务,清理后的示范林蓄积量每公顷增长了1.5立方米,为全处做出了表率。

  今年6月26日,阿里河林业局发生一起雷击森林火灾。林业局党委在火场临时成立了19支党员突击队,这19支突击队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使“创先争优”精神在火场得到充分体现。7月1日,在取得“歼灭战”胜利后,广大党员在密林深处自发聚集在一起,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催人奋进的歌曲,向党的生日献礼,场面感人至深。

  像阿里河林业局和阿龙山森经处这样的事例在林区举不胜举,无论是关健时刻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共产党员处处带头在林区已成优良传统。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林区加大了先进典型的培育和选树力度,涌现出一大批树得起、叫得响的典型,他们用感人的事迹教育和鼓舞着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瞭望员颜士文,孤身一人在海拨1000多米的高山瞭望塔坚守18年,身处雷击区他不怕,黑夜野兽他不怕,寂寞是他最大的敌人,他愿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那就是能有人和他说说话、聊聊天;管护员马淑梅和丈夫在深山用心经营着“夫妻管护站”,一住就是10年,而孩子却从小过着“流浪”的生活,“对不起孩子”,是夫妻二人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朝鲜族共产党员崔曾女,一辈子节衣缩食,临去世时拿出全部积蓄,交上了6.39万元党费……

  为了党旗更红,为了森林更绿,为了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做贡献,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人的崇高使命,是林区所有共产党员的执着践行。(内蒙古新闻网赵文萃 通讯员张俊涛)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