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土右旗:小特色闯出大产业
内蒙古新闻网  10-12-15 17:43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创先争优活动中,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沙图沟村党支部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针对该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细耕薄收的传统农业发展现状,敢于开拓,深入发掘区位和自然人文优势,开发休闲旅游和林果产业,小金杏“试水”大市场,小特色“炒出”大产业,成为包头及周边地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村,让农家乐产业真正带富了村子、热闹了农家。

  一是“小金杏”带出“大品牌”。沙图沟村因受日照时间长、紧挨大青山等自然因素影响,气温和水土适宜果树生长,出产果品色鲜味美。但由于受品种本土化程度大、自养自给率高、成熟期集中、不宜保存和长途贩运等条件限制,出产的“金杏”、“水李子”等优良果品只能在临近市场销售,每市斤只卖到1元钱,广大村民只是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适当外卖以贴补家用。沙图沟村党支部认识到,村里的土地大部分为沿山坡地,土壤贫瘠、干旱缺水,无法发展大田作物,因此发展林果经济将是实现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于是,在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带领下,果树从小院搬到了山坡,由党员带头变成了户户栽种。为了做大做强林果产业,村两委班子还成功申请注册了“沙图沟”商标,并将栽种品种发展到10多类,所有品种实现错期上市,品质也得到大大提升,果园面积扩展到4000余亩,种苗繁育基地达2000余亩。今年,村党支部还在旗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金杏节”,为进一步打响“沙图沟”品牌搭建了有形的宣传推广平台,累计接待游客70000余人次,仅观光采摘和精品包装外卖就将所有产出的“金杏”销售一空,价格由过去的每斤1元提高到了5元,仅此一项就实现增收120万元,全年林果经济林水果加种苗销售收入达1400万元,如今的“沙图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大品牌”。

  二是“小炕头”聚满“大客商”。沙图沟村背靠九峰山、近邻美岱召庙、美岱水库,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且紧靠京藏高速和110国道,于是大力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又成为该村两委班子的另一个发展思路。说干就干,村党支部带领3户村民尝试办起了“农家乐”。“大烩菜、小米饭、小土炕、大炕桌”热热闹闹的农家饭吸引了不少往来客商和游客。“土右沙图沟村的农家饭不错”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慕名而来的宾客也越来越多。小山村逐渐热闹起来,成功试点后,村党支部又开始谋划起扩大规模、增进配套的事情,于是村里带头建成了集餐饮、住宿、洗浴为一体的“知青苑”旅游服务中心,能同时满足150人用餐住宿,同时还建了文化广场、修了宽敞的通村油路、安装了路灯……。也正是村党支部的这项大胆举措为该村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一名曾在清水沟当过知青的企业家故地重游,“小炕头、大烩菜”勾起了他的“知青情节”,当即决定支持村里做大做强农家乐产业,投资建设清水沟旅游度假村。一座总投资6600万元的清水沟旅游度假村依山而起。如今的沙图沟,再不是过去寂寥的小山村,“小炕头”聚满了“大客商”,成为众多商贾游人享受清净、休闲聚会、学习培训的首选,被广大游客冠以“九边第一村”的美誉,年接待游客达2.5万多人,实现收入600多万元,解决了本村158人的就业问题。

  三是“小五谷”蝶变“大杂粮”。随着沙图沟村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富有农家特色的谷米、绿豆、荞麦、黍子、苞米等“五谷杂粮”也有了大市场,除了供应农家乐旅游深受游客喜爱的杂粮饭以外,村党支部还鼓励有实力的农户将全村地产杂粮集中收购,发展精细化加工业务,进一步增加杂粮产品附加值。如今,该村生产的精品包装杂粮,成为游客们馈赠亲友的“热门”礼品,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所有精品包装杂粮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当年那“不起眼”的“小五谷”如今竟蝶变为众人推崇的绿色健康“大杂粮”,为全村带来了200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村党支部今年还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研所合作,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生产,新增高产“杂粮”示范基地500亩,有机蔬菜种植示范田100亩,规范化特种养殖基地一处,进一步在谋求提高土地生产科技含量带动增收上实现新突破。沙图沟村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得到了老百姓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如今,再到沙图沟村,试问老百姓“种什么、养什么最挣钱”,老百姓会跟你说“党支部让咋干就咋干,跟着党支部,钱会挣不完”。(包土创)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