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全区各族人民瞩目的自治区“两会”如期举行,代表和委员们齐聚青城,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及“十二五”开局之年发展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竭诚建言献策。从代表委员的热议中,从会场内外的交流碰撞中,不难发现,民生话题再成焦点。
【民意期待】本次“两会”在改善民生方面有实实在在的作为,最终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报告回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2011年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委员声音】农牧界委员杨阿麟认为,自治区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的目标,是近年来最高的,表明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决心。确定这么高的增收目标,既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与自治区所实施的富民强区战略十分相符。要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使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政府要从金融等多个方面扶持、帮助“三农三牧”发展。
对于目标的实现,杨阿麟充满信心:12%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客观上反映了我区“十二五”期间低调求速度、高调惠民生的总体发展方针,只要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代表声音】来自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村的张泽发代表认为,要提高农牧民收入,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加大扶持力度。就土城村的发展而言,制约全面发展膜下滴灌的最大瓶颈就是农网改造滞后,由于机电井用电量大,村民浇地电量不够用,春播时会发生全村停电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降低农民收入。建议政府继续在水利设施和农网改造方面加大投入,扶持农牧民发展设施农牧业和避灾农牧业。
张泽发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加快农区半农区标准化圈舍建设”和“鼓励中小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参与农牧业开发经营”兴趣浓厚。他认为,只要科学种田养畜,走产业化的路子,农牧民的生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都能得到大幅提高。
【委员声音】师银来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全部定为12%,反映了自治区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既是一个民生指标,也是把各方面的工作重心引导到富民工程上来的一个强烈信号。经过努力,12%的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首先,经过“十一五”的发展,自治区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万亿元,而“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的增长又可以对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调节,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等措施,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12%———一个简单的数字,却蕴含着政府深刻的亲民内涵。站在“十二五”新起点上,这一目标无疑能够更好地凝聚力量,指引内蒙古在富民强区之路上稳健前行。(记者王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