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组织代表团全体审议了《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从走富民强区之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11个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代表和委员们纷纷表示,十二五规划思路清晰、蓝图宏伟、振奋人心。
人大代表杜梓说: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保持快、突出好、往大做、往深做、往精做、往高做”。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做大经济总量,做大产业规模,做大城市体量;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科技、人才和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融入国际化、现代化,推动要素重组、聚合和再造,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此外,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要做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多元支撑等工作。改变煤炭“当家做主”局面,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PVC深加工、陶瓷、氧化铝、羊绒、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农畜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强化沿河沿线工业园区、全力以赴抓项目、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人大代表吴爱国说: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这个提法很好,很有高度。作为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一大批老员工退休退不了、上岗上不了,造成企业负担太重。据初步统计,仅鄂尔多斯市就有2万多人是从老国有企业转到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的。这些人大多文化低、年龄大。企业转型后,老员工跟不上企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又不到退休年龄,处境十分尴尬。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解决这批职工的退休问题,哪怕企业多出一些养老保险金也无所谓。我们相信,这一问题,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解决。
政协委员塔娜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从“大”到“强”,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说明内蒙古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在战略高度上做出了调整。现在,我们内蒙古没有能够真正代表民族地区的演出品牌,以致让很多人形成误解,以为民族文化就是一个舞蹈、一首歌曲等简单形式的演出。其实,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必须注重一个整体品牌的发展,需要通过多元、综合的形式表现,不仅要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同时要能够真正代表、弘扬我们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领域。完善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扩大文化产业开放。加快文化人才培养与引进,重点选拔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专业领军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我们文化单位普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政协委员苏优乐玛说:我来自草原深处的新巴尔虎右旗,是一个地道的牧民,十二五规划中,只要是涉及农牧民的内容我都认真做了笔记。如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给农牧民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需的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等等。还有,建立健全盟市、旗县、苏木乡镇三级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可以帮助广大农牧民科学合理参与收益分配。细看这些举措,让我们对未来5年充满希望。特别是富民与强区并重这一提法,更让我们觉得政府对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给予了高度重视,我们农牧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记者 李国萍 徐亚军 刘晓君 郝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