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连日来,正在召开的自治区“两会”成为我区广大干部群众关注议论的焦点。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扶持困难地区加快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加快铁路建设及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等论述,如春风似雨露,令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倍受鼓舞。 农民“张亚辉、李永富”们对增收充满信心;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平敏杰”们满怀豪情;无房户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煤海之都鄂尔多斯建成了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兴安盟找到了借助外力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呼和浩特市: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
呼和浩特房产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张晓敏说,自治区“两会”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及今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更要把此项工作落实好,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将成为本市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去年,呼和浩特市在新城区鸿盛园区共开发建设公租房443套,主要解决园区单身职工的住房问题。今年,公租房建设要增量提速,计划任务为1万套,覆盖范围为新就业职工,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本市工作的群体。将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建设,同时鼓励园区、院校建设的模式进行。另外,也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目前,《呼和浩特公租房管理办法》已报送市政府审批。
随着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由于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还有一些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无力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职工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也亟待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应用而生。
作为执行部门,我们一定要按照自治区“两会”的要求,把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贯彻落实好,优先保证用地供应,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同时,在具体操作中,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记者李永桃)
赤峰市:农民增收有信心
寒冬腊月,赤峰市松山区北洼子村农民张亚辉家的大棚里果香四溢。刚刚看完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现场直播,老张就满怀喜悦地钻进大棚侍弄起他的油桃。“上午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听出些门道来,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收入增速定得一样快,看来我们农民增收大有希望!”
张亚辉是松山区小有名气的油桃种植大户。如今,他家的59个大棚全部都种上了新春一号油桃。老张算了一笔账,现在油桃一斤卖15元,一棵油桃结30斤果,一亩大棚种300棵树,就能卖13.5万元。现在他的油桃已长到乒乓球大小,到正月二十这些油桃就能上市。
对于自治区“两会”,张亚辉还有更多的期盼。“前几年我试栽油桃有几个品种都失败了,花了30多万元,期望政府对科技推广给予更多的贷款支持。另外,现在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期望政府调控农资价格,不能让农资拖了农民增收的后腿!”
正在棚区视察工作的松山区政府副区长李勤,对今年自治区政府定的两个指标有更深刻的理解。“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定为1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同时定为12%,这意味着自治区把富民和强区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城市和农村放到了统筹发展的一盘棋上!”李勤介绍,设施农业是松山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目前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17万亩,种植户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为完成农民收入增速12%的目标,必须要把设施农业做成松山区的一个品牌。今年,要重点把近郊的蔬菜、太平地镇的大棚葡萄、岗子乡的食用菌、城子乡的甜椒等品牌做大做强;整合支农资金、聚合技术力量、发展合作组织,让农民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得到高收益。(记者徐永升)
巴彦淖尔市:致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一栋栋蔬菜大棚集中连片,一个个特色养殖园区牛羊满圈,一批批农牧业龙头企业蓬勃兴起……自治区“两会”召开之际,记者在巴彦淖尔市看到,平畴沃野上处处洋溢着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气息。
五原县套海镇锦绣堂村农民李永富说:“去年‘傍着’县城周边建起的鸿鼎大市场和真心、太阳花等炒货企业,种了80亩葵花,收入12万多元,全家人均4万多元。”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有关负责人说,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论述让我们备受鼓舞。从2003年开始,巴彦淖尔市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中粮、鲁花、中基、雨润、蒙牛、伊利、小肥羊、河套、恒丰等一大批“重量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绒纺、乳业、粮油、番茄、酿造、炒货、肉类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链。
2010年,巴彦淖尔市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6家,预计可完成销售收入280亿元。全市建成稳定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88.6万亩,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2.5%。产业链条的延伸直接拉动了农牧民的持续增收。2003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农牧民收入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443元,比2003年增长1.8倍。
2011年及整个“十二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将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让百万农牧民搭上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快车”。(记者韩继旺)
鄂尔多斯市:生产最棒的柴油机“心脏”
1月16日上午9时,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会议室里,几十名员工聚精会神地观看了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的现场直播。
当听完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华泰汽车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徐恒武高兴地说:“2010年1月,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第一台清洁型柴油乘用车发动机生产下线;一年后的今天,听完了巴主席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的相关内容,我们对生产清洁型柴油乘用车发动机的前景充满信心。”
该公司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出的欧意德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已率先达到了欧V排放标准,与传统汽油发动机相比不仅使碳排放降低了25%,油耗节省了30%,更将动力提升了50%;该公司已与德国、意大利、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达成了出口意向。通过几年的建设,该公司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30万台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和45万台自动变速器的制造能力,成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
徐恒武表示,在现今资源型产业发展走向辉煌之际,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领导思路清晰,抓住最佳转型期,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人们称发动机为汽车的心脏,我们欧意德人更应该抓住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打造出最棒的“中国心”,为自治区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做出应有贡献。(记者边宇)
兴安盟:借外力谋发展
连日来,兴安盟广大干部群众纷纷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认真收听收看全区“两会”的相关报道。巴特尔主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大对东部盟市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在融入周边发展、加强盟市合作中构筑发展新优势;扶持困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力度。”引发了兴安盟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
2010年,自治区明确要求兴安盟用3年时间人均可用财力达到东部盟市平均水平,用5年时间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兴安盟实现跨越式发展。兴安盟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缺少资金、技术;水资源丰富,但缺少煤炭等矿产资源。不借助外力,单凭自身力量不可能实现跨越。
2010年,兴安盟与鄂尔多斯市的19家企业签订了37个合作项目,协议投资额达到1200亿元。能不能抓实这些项目,关系到兴安盟“十二五”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此,兴安盟发改委副主任温都苏说:“今年,我们要围绕拟开工项目,抓紧盯跑基础要件,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援建项目尽早落地、尽快见效。同时,要抓紧再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援建项目谋划一批、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的滚动梯次接续。”
兴安盟经济开发区负责人都业君说:“两会”报告鼓舞人心,我们要加强与东部盟市的战略合作,合作的重点放在建设煤化工基地上,走水煤组合、跨区配置、异地转化的路子。以水为纽带,推动与锡林郭勒盟合作建设的工业项目尽快落地。(记者胡日查)
通辽市:物流业迎来黄金期
从媒体上看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通辽金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铁城兴奋地说:“通辽物流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今年,通辽市提出把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实施大规划、推进大项目,着力扩大规模,增强带动力。全市确立了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新增就业人员5000人以上,围绕5大园区功能的完善,实施好运输、仓储等24个物流重点项目,实行专项推进,实现物流业链式发展的奋斗目标。
通辽市作为东北陆路交通的重要节点和东北华北的区域结合部,有着发展物流产业的先天禀赋。2007年国家提出加快建设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通辽4个区域物流中心城市,2010年国家商务部又将通辽市确定为“国家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2006年,通辽市提出打造内蒙古东部乃至东北地区区域物流中心的目标,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到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大推进力度,以主城区为核心,一批物流园区拔地而起,一批物流企业应运而生。2010年是通辽市物流业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全市预计物流业增加值105亿元,货运总量达1.96亿吨。2010年11月,通辽市还荣获了全国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记者李玉琢)
呼铁局:构建完善的区域铁路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将开工建设呼和浩特至张家口、赤峰和通辽至京沈客专等19个重点铁路项目,新开工里程3100公里。这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做好铁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自治区铁路建设迎来了腾飞的时代。”呼和浩特铁路局常务副局长于文峰说。
为有效服务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呼铁局坚持走外延扩张的道路,2005年以来先后规划启动了37个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近2500亿元,建设新线6295公里,改造既有线路2800公里,结束了自治区中西部没有电气化铁路和西北部没有干线铁路的历史。
于文峰说,在呼铁局绘制的蓝图上,以构筑呼准鄂至北京快速客运通道,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乌海、鄂尔多斯、银川间快速铁路为目标,加快建设功能强大、快速便捷的客运网络系统。实施呼和浩特至张家口快速客运通道建设,与京张城际铁路贯通,实现呼和浩特至北京2小时到达,畅通内蒙古与北京之间的客运交流;建设呼和浩特至准格尔至鄂尔多斯快速铁路,与在建的集包第二双线呼包段、新包神铁路一同组成呼包鄂三地间的快速铁路交通圈;对既有包兰线进行提速改造,形成呼和浩特至包头至临河至乌海至银川的省际快速客运铁路通道;实施阿拉善左旗至银川快速铁路项目,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他说,到2015年全部项目形成能力后,我区铁路货运总能力将达到9亿吨以上,客运能力将突破1亿人次,基本可以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记者红艳)
北方电力:抓住机遇转型发展
“巴特尔主席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让我们坚定了加快煤电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流能源公司的信心。”1月18日,北方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吕慧结合自治区“两会”精神,谈起北方电力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显得信心十足。
北方电力公司是我区最大的发电供热企业。近5年来,该公司加快实现由单一发电企业向煤电一体化新型能源公司转变、加快从传统粗放型管理向集约精细化管理转变、加快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一五”期间,该公司着力推进“上大压小、节能减排”项目,关停了33台小火电机组,新上了一批高参数、高自动化机组,采用空冷、脱硫、脱硝、除尘、等离子点火等节能环保技术,平均单机容量由8.4万千瓦提高到24万千瓦。同时,积极发展风电项目,到2010年底,风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
吕慧表示,自治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为自治区能源企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北方电力公司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充分依托和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地方与央企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加快优势电源项目建设,加快煤炭开发,不断增强综合实力,继续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为自治区富民强区做出更大贡献。(记者苏海峰 通讯员王闫才)
平敏杰:自主创业政策鼓舞人心
平敏杰是一名大学毕业生,2008年,自主创业在呼和浩特市开办了连锁女装店,圆了儿时的梦想。两年多过去了,她不仅连开3家连锁店,还解决了20多名青年的就业问题,今年她还打算再多开几家分店。她说:“从刚刚召开的自治区十一届四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自治区还将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也给予更多扶持和优惠政策,这让我备受鼓舞。”
目前,自治区已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鼓励全民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起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重点指导和帮助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大力扶持农牧民进城创业,积极促进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为营造鼓励所有劳动者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自治区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创业主体开放。
同时,自治区还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推广“创业培训﹢实训模块﹢小额担保贷款﹢后续服务”的运作模式,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带动就业人数;进一步加大对初始创业者的小额贷款支持力度,在自治区直属机关单位启动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援助行动。(记者石向军)
蒙牛乳业:吹响绿色发展号角
“巴特尔主席强调,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做为积极致力于绿色产业链建设的乳品企业,我们倍受鼓舞!”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过去的5年中,蒙牛实现了从“中国牛”向“世界牛”的跨越,成功跻身世界乳业16强。早在2007年,蒙牛在建起澳亚国际牧场后,又建起了与之配套的蒙牛生物质能沼气发电工程,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畜禽类沼气发电厂,同时也是中国乳业第一个大规模的沼气发电厂,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发改委三家联合授与“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建设项目·大型沼气发电技术推广示范工程”。此外,蒙牛还建成国内领先的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利用特殊的工艺技术把污水变废为宝。
谈到2011年的打算,杨文俊表示,蒙牛还将以“好品质绿生活”为品牌主张,致力于整个行业的“绿化”,将绿色模式在全社会推广已成为蒙牛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行动,助力中国”等大型生态体验活动还将继续推广,让“绿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
说起“十二五”规划,杨文俊表示,对于乳企而言,建设生态奶源基地无疑是重中之重。目前,蒙牛在全国参股合作的万头牧场已达14个。蒙牛还与刚刚在香港上市的现代牧业公司签订了长达10年的原奶供应协议,现代牧业计划到2015年牧场数量超过30个,奶牛存栏25万头以上。(记者哈丹宝力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