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亩+3000万亩+650万亩——
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越来越大
2010年10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8个主要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财政每年将安排资金134亿元,预计我区牧民获得的补助资金在20亿元以上。
【民意期待】天空蔚蓝,草原碧绿,青山常驻,绿水长流。
【报告回应】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认真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政策,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启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工程、沙漠沙地专项保护治理工程和乌梁素海重点湿地保护工程。2011年,力争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00万亩,退牧还草3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万亩。
【代表声音】郝艳涛代表认为,治理生态要发挥市场能量,否则政府和社会将不堪重负。内蒙古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生态治理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需要很大的投入。治理生态是公益事业,需要依靠政府投入,但是,政府本身并不具备创造财富的功能,能够让社会实现物质增长的只有企业。如果建立合理的机制,让市场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设有一万亩半沙化的土地,如果要治理成绿地,需要政府投入10亿元。即使治理成功,仍然需要长期的维护、监管,这将是一项耗费大量税款的长期工程。如果把这些半沙化的土地让有需求的企业来经营,他们将会自发自动地进行绿化投入,因为企业从生态改善过程中既要获得经济效益,还要获得社会效益,否则,企业将缺乏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如何才能让企业踏踏实实地投身到生态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是生态用地的供给机制和权属问题。引导市场力量治理生态环境的理想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和支持——具有改善环境的动力和愿望的企业的投入——环境改善、企业创收、政府盈余,在生态基础脆弱的地区,引进以绿色为主题的企业,借助企业的力量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优化。当然,这就需要政府在选择企业和项目进入生态建设领域时要有宏观策略和长期眼光。
【委员声音】董恒宇委员认为,要用碳汇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健全我区碳汇机制,使碳汇资源有形化、产业化、货币化、市场化,真正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会对我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产生重要作用。我区有36亿亩森林、13亿亩草原、56亿亩可利用的沙漠和荒漠化土地。据统计,我区森林草原固碳释氧价值每年近1500亿元。植树造林,保护恢复管理好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淡水等陆地生态系统,治理好沙漠,就是在创造碳汇价值。 所以,我区应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积极筹划构建“碳汇大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建立相应的专门研究班子,进行前期调查、研究论证;积极整合碳汇资源,建立符合我国我区实情的碳汇资源体系,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参与碳汇规则的制定,掌握主动权;建立区域碳汇交易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碳汇科学研究,促进碳汇技术推广与应用。当前,要加紧对我区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沙漠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科学研究,通过监测计量评估,摸清碳汇家底;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林、沙、草产业等绿色碳汇项目或购买碳汇额度。(首席记者 乔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