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请您了解大兴安岭
内蒙古新闻网  11-01-27 11:36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九个旗市。这里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区;是我国储备木材资源的战略基地。

  生态——挺起绿色脊梁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保护功能和多种伴生资源,是国家重点的纳碳贮碳基地。

  在森林总量上,森林年生长1200万立方米,潜力达1700万立方米,对我国政府履行到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温室气体减少排放40-45%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态区位上,大兴安岭主山脉贯穿全林区,形成的天然屏障通过阻隔太平洋暖流和控制西伯利亚寒流、蒙古干旱季风,保障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

  在生态作用上,是我国最大集中连片明亮针叶原始林,779条河流和多处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其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世人称为“北疆的绿色长城”。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繁衍生息着320多种野生动物和92科939种植物,是我国高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乐园。

  2010年2月2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总量已超过开发初期水平》的新闻一经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林区开发建设近60年,已累计为国家提供各种林产品1.8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没有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活立木总蓄积达到8.87亿立方米,超过建国开发初期水平。这是一个奇迹,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人创下的一个奇迹。

  自2000年国家正式实施“天保工程”10年来,林区有林地面积从738.97万公顷增加到803.39万公顷,净增64.42万公顷,按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标准每亩1000元计算,为国家节省投资97亿元。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11878.59万立方米,产生经济效益502亿元。

  2010年11月1日,国务院批复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至202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规划》和“天保二期工程”的启动,意味着今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重点就是以生态保护为主,实施生态战略,加强资源保护,把过去木材生产基地转变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经济转型后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把旅游业做为重要接续产业,加大区域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圣地。

  林区已建成阿尔山、莫尔道嘎、毕拉河达尔滨湖等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汗马、额尔古纳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100多个景区景点。2010年以来,林区累计投资2亿元,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修缮宾馆和餐厅,按国家生态旅游标准建设景区景点、开发旅游线路。2010年1至7月旅游旺季,林区推出4条特色旅游线路共接待游客22.7万人次,实现收入1.5亿元。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由于历史原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多年来一直延续着政、企、事不分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封闭,对内全包全管、对外自成体系的特殊社会区域。2007年12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新班子组建以来,着力解决影响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相继实施了社会职能改革、辅业改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为推动林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年6月,林区教育、卫生、电视系统在职13088人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9635名离退休人员和1014名遗属已按当地同类人员退休金标准进行了套改。      

  为精干主业、激活辅业,2008年8月,林区又全面打响了企业改制攻坚战。经过4个月的努力,到2008年底,累计批复实施改制的200家企业,196家完成了资产处置和工商登记注册,并按《公司法》组建了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挂牌运营。目前,林区实施改制的196家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上万名参与改制的职工情绪稳定,林区改制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得到加强,企业效益提高,员工收入增长。

  林区全面推进机关机构改革,林直机关部门由36个减到27个,机关管理人员由550人减到473人。各林业局机构改革也全面展开,按照森林管护面积和森工采伐量统一核定员工总数,确定了管理人员、环节干部比例。2010年,林管局(森工集团)统一招聘了323名大学生,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

  民生——奏响和谐之歌  

  职工利益挂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几年来,林区连年提高职工工资。2010年,林区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16000元。到林区开发建设60周年,也就是2012年,林区有信心使在职职工工资达到呼伦贝尔地区同类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从2008年7月起,林区职工全部参加属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医疗保险,与统筹地区职工享受同等待遇。随后,林区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也纳入属地统筹;林区5万名大集体职工养老保险全部按属地统筹原则交由呼伦贝尔市管理。林区争取了大集体职工属地养老参统免缴滞纳金、利息和“40、50”人员养老保险补贴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集体职工老有所养问题;林区共有8万余名困难职工群众享受到地方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做到了应保尽保。

  2009年,国家正式在国有林区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387.81万平方米危旧房全部纳入了国家棚改范畴,计划利用3年时间彻底解决林区住房问题。2009年,林区改造棚户区2.14万户、107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入住。2010年,林区计划改造棚户区2.17万户、108.5万平方米。目前,多数工程已经结束,职工正喜迁新居。

  2009年6月,林区全面开展了“树立生态文明新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活动,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重点对公路沿线的局、场、站进行修缮整治。如今,林区彻底改变了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简陋、工作环境脏乱差、文明程度不高的落后局面,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林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创先争优活动——塑党魂筑屏障

  自2010年5月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党委坚持“理念要创新、特色要鲜明、活动要实际、成效要明显、群众要满意”的原则,结合生态建设为主的实际,确定了“千里兴安筑屏障,万顷林海塑党魂”的活动主题,在林区1919个基层党组织和15954名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林区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创先争优活动引领工程,通过“五个结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一是内外结合。在林业党校和北戴河举办了各类理论培训班70余期、培训3200余人次。在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91人次。二是请送结合。请国家林业局相关领导和东北林学院等著名教授到林区讲课。组织领导干部分赴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和东南沿海交流学习。三是上下结合。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200多人次,赴基层调研500多人次。四是专题与会议结合。先后召开了解放思想研讨会、领导干部读书会等会议。开展了“一个班子一个龙头”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五是集中与分散结合。两级班子进行60次中心组学习,处级干部脱产培训人均达110学时,科级干部脱产培训100学时。个人自学都超过300学时,撰写调研报告500多篇。

  林区各级基层党组织纷纷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党支部示范林”和“党员责任区”遍地开花。一时间,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林地上,党旗飘,战鼓响,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树苗在深山里扎下了根,透出了绿。据统计,仅上半年,林区就完成更新造林1224万亩。

  林区加大先进典型的培育和选树力度,涌现出一大批树得起、叫得响的典型。他们当中,有在海拨1456米的高山瞭望塔上孤身一人坚守18年的颜士文;有在深山管护站一住就是10年的夫妻管护员;有一辈子节衣缩食,却先后两次拿出全部积蓄,交了共6.39万元党费的崔曾女……他们的精神感动着林区,也更加坚定了广大务林人为保护生态做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高歌猛进谋跨越,昂首阔步向未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大务林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林区实现新的崛起!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