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正文
党的好女儿——记林区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
内蒙古新闻网  11-01-27 03:0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人们清晰地记得,在伊图里河林业局偏远的北山脚下的胡同深处,一座低矮简陋的平房里住过这样一位老人,她生活节俭而单调。一身陈旧却整洁的衣服,顿顿白菜土豆几乎不换样的饮食。

  人们也清晰的记得,这位老人的家中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却有挂满墙壁的奖状和锦旗。

  直到有一天,当人们得知这位老人将积攒下的63900元钱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后,才知道,这位在生活上如此清贫的老人,精神上是那样的富有。这位老人名字叫——崔曾女

  “一生只守候一个信念,全心全意、无怨无悔地为党和人民做事”。1945年,崔曾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便立下了这样的誓言。为了让更多的人早日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为了早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崔曾女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战场上,数次光荣负伤。

  1953年春天,崔曾女转业来到伊图里河林业局,支援林区开发建设。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林业局的领导准备安排她到机关工作。面对大干社会主义的火热劳动场面,崔曾女激情满怀,她坚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生产一线去,她主动请缨组建了女子集材队。在当时艰苦的生产大会战中,崔曾女那种拼命三郎似的工作劲头,让许多男职工都甘拜下风。

  崔曾女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入党申请书中用质朴的语言写道:我真心希望能加入党组织,我愿意为党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我的一切!

  1959年,在历经了多年的考验之后,崔曾女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从那一刻起,她把自己的一生和党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全心全意、无怨无悔,崔曾女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在工作岗位期间,她始终全身心地工作在林业生产一线,多次被授予“护林模范”、“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出席过全国军烈属和残疾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还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参观团,受到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82年秋,在生产一线奋战半生的崔曾女光荣退休。她老伴去世早,又无儿无女,党组织为照顾她的生活多次要把她接到敬老院怡养天年,都被她拒绝了,她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但我身体还行,自己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决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就这样,崔曾女又孑然一身地生活了二十年。这20年漫长的光阴中,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每到月底,她都要往返几公里到林场亲自缴纳党费。党组织召开会议,老人不顾路途遥远,总是第一个到会,风雨不误。直到年迈的老人实在无法行动了,就要求党支部的同志上门收取党费,并且郑重地强调:提前几天可以,拖后一天也不行!

  2001年冬天,83岁高龄的崔曾女老人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胯骨骨折,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才不得不听从党组织的安排,住进了林业局敬老院。

  2003年3月12日,卧床近两年的崔曾女老人,请工作人员将党组织的相关领导请到床前,庄重地拿出一个帖身的小包,一层层打开,里面包着几个边角已磨损的存折,和一些年代久远的旧版人民币。崔曾女老人庄严地捧起它,动情地说:这是我三十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全部存款,一共是40,900元,现在我把它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党养育了我,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给党。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2006年2月,88岁的崔曾女老人再次让人找来单位领导,一字一句口述遗嘱:一、在我去世以后,自己的装老衣服已自备好,不用组织花钱买。二、死后火化,骨灰不留,洒到伊图里河中。三、我的遗物全部都交给组织,包括这几年攒下的23,000多元现金。

  2009年8月17日,崔曾女老人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眷恋,走完了她91年的生命里程。绵绵秋雨中,林业局党政领导和部分职工群众自发前来为她送行。当灵车启动,送葬的人越集越多,形成了绵延数百米的人流……老人没有后代,却有千百子女为她送行;老人平平凡凡,却被千百职工深切缅怀。

  老人去逝后只留下三件遗物:一纸遗嘱、两箱破旧的衣物和挂满一墙的奖状锦旗。

  崔曾女老人的骨灰撒进了伊图里河水中,随着闪亮的波光渐渐消逝而去,但她执著的信念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却永远留在了大兴安岭的青山绿水之间……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