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来自大兴安岭的北部边陲——莫尔道嘎林业局,是一名贮木场木材检验员。
木材检验员只是林区木材生产战线上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然而,就是这一个平凡无奇的工作却直接关系着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得失。在木材检验行业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号锤一响,黄金万两。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检验失误可导致造材方案不合理,一根原条的损失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以莫尔道嘎林业局年生产商品材27万立方米这个产量计算,这种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每当拿起号锤时,吴燕深知,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工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担着企业效益得失这份重责。
做了十几年的木材检验员,吴燕深刻体会到,木材检验工作很“难”。因为它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才能得心应手。要会“算”,要把木材检验常识、等级评定标准、材积等1200余项数据和条文熟记脑中。记得刚接触这些数据、条文时,为了记牢它们,坐着的时候背、走路的时候背,甚至连吃饭做家务也要背,家人都笑她得了“魔症”。要多“看”,十几年的工作,让吴燕养成了一个习惯,总结记录自己评定过的每一根原木,并画出那些风格典型的原木草图,作出标记和评定心得。十几年下来,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好几本。经过多年的实践,她发现可以从木材缺陷的外部表现按照一定规律去判断内部情况,总结出了“看腐朽类型截出等内材”的经验,即“辨别腐朽延深度,一听声音二看皮三观颜色及形状,然后锯截不用慌,白腐常常延2米,褐腐往往比较长,粉末3,筛孔4,灵活运用靠脑子”。这个结论在她们检验队中广泛推广,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吴燕和她的队友们破解了木材缺陷规律难以掌握这一难题,也使她们的业务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1997年吴燕被评为“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她还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林区劳动模范。
木材检验工作不仅专业技术性强,还是一个体力活,工作的艰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木材生产大多集中在冬季,感受过林区冬季严寒的人都知道,零下40度气温是家常便饭。每天天刚朦朦亮吴燕就拿着号锤、穿着厚重的棉衣开始上岗了,她平时穿38号鞋,因为必须套着毡袜子不得不穿42号的棉鞋,手尽管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由于始终紧握着号锤还是冻的发僵,脸上的口罩一会的工夫就挂满了冰霜,时间长了都能拧出水来,一天往往需要换四五个口罩。就是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下,平均每天至少要工作9个小时以上,在造材台上要来回走20公里,还得不时地弯腰画线,同时要时刻注意躲避传送带上的原木,反映稍慢一点,腿上就会被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到了春季和夏季,天气不再寒冷了,可呼啸作响的春风和炎炎的烈日,在吴燕脸上留下了黑黑印记。看到别的女性白晰的脸庞,她很羡慕,但肩负的职责让她能够坦然面对,自我解嘲地说:“黑点健康,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受铁路运输的影响,检验员的工作是没有时间表的,装车忙的时候,经常是干到半夜才回家,最紧张时连续一个星期都不回家,忙到深夜就在休息室睡上几个小时,天亮了又开始紧张的工作。家是顾不上的,受到丈夫、孩子和老人的抱怨是习以为常的事。前些年吴燕爱人在森调队的小队工作,我忙,他也忙,年幼的儿子常常是早上睡醒我们已经走了,晚上睡前我们还没回家,明明住在一个屋里,却常常是好几天看不到爸爸妈妈,每天只能在姥姥家吃饭、写作业,与爸爸妈妈好好吃一顿饭成了儿子最大的想往。
木材检验工作虽然有苦、有累、有辛酸,但吴燕看着一根根原木在自己的手中得到充分利用,没有浪费分毫,那份成就感无法言说。2009年,她们贮木场的经济材比重提高了4.57个百分点,多生产经济材9103立方米,优质材比重提高了4.66个百分点,经测算增加效益近千万元。
“造材台上缚长龙,量评书写青春的历程。”正象吴燕所在贮木场的场歌所唱的那样,吴燕用手中的号锤,在造材台敲打出生命的最强音,书写着自己无悔的人生。吴燕说,今后,她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惜木如金,让宝贵的森林资源在自己手中得到最好的利用,这也是她们全体木材检验员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