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正文
用忠诚坚守火场防线——记根河林业局郑晓强
内蒙古新闻网  11-01-27 03:06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在森林是发展林业的基础,没有森林就没有林业。在林区,森林防火关系到千家万户。来过林区的人都知道,林区的防火期很长,有时甚至是三季联防。生活在林区的人更是深知,“进入林区,防火第一”和“一点星星火,可毁万亩林”的道理。没有亲眼目睹火灾的人,是无法想象到那情景的可怕和惨烈;没有亲身经历过扑火战斗的人,更是无法体会到扑火的危险性和艰苦性。

  郑晓强作为根河林业局护林防火管理处的快速扑火队队长,经历了大大小小几百场扑火战斗,当山火肆虐,吞噬和威胁着森林时,他和他们扑火队员用英勇顽强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将火魔降伏在脚下,一次又一次地用行动诠释着大兴安岭人精神的内涵,一次又一次地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保卫着祖国北部这一道绿色屏障。

  2003年的5月5日。那一天,一场大火向根河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呼啸而来。接到紧急扑火命令后,郑晓强带领队员在傍晚赶到了火场,与山火展开了殊死搏斗。看着大火无情地吞噬着山林,看着树木在烈火中扭曲、挣扎,他们都急红了眼,滚烫的倒木和枝丫用手搬、使脚踹、抠土埋,大的燃烧木被他们徒手扔向火场深处,手被烫起了水泡、鞋子被烫开了胶、衣服被烤着了……这些他们都顾不上,支持他们的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火扑灭!经过艰苦的战斗,他们终于在7日深夜完成了北约二支线的扑火任务。

  大兴安岭5月初的深夜,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度。郑晓强和队员们出发时只穿着单衣,打火时热出了一身汗,这会却冻得直发抖。带着的水早已用尽,他们就喝水坑里的水解渴。天亮后才发现,结了冰的水里有草、有泥、有枯树叶,还悬浮着不少小虫子。一位新队员看见后忍不住呕吐了起来,老队员在一旁笑着劝道,没事,别看这水粘乎乎的,咋喝也不会坏肚子。阳光总算出来了,队员们东躺一个、西歪一个,倒头就睡。队员小王斜靠在睡梦中突然挥起了手臂,大声喊:“快灭火、快灭火”……

  就在这时,扑火命令再次下达。此时此刻,郑晓强和战友们两天两夜还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们多想再睡一会儿,哪能怕是一个小时啊。可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他们立即整理行装转战火场西区。这个火场森林茂密,茅草齐腰,风力大,火势猛,树木燃烧的声音噼啪作响。面对严峻的火场形势,郑晓强果断决策:一中队集中打左侧,二中队攻右侧,分击合围,把火头消灭!命令一下,队员们忘记了疲劳,像出笼的猛虎一样奔向目标。拼命用风力灭火机打压火头,防火面罩都被烤得滚烫,手和脸被烤起了水泡,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顽强地与火魔搏斗。经过两个多钟头的奋战,终于把大火消灭在山脚下。

  终于可以歇歇了,郑晓强和他的战友们,破衣破衫,全身只有牙是白的。体力透支的队员想脱下鞋子轻松轻松,可是没有几个是自己脱下来的,个个是肿胀的脚。中队长马凤民穿46码的鞋,大伙都叫他马大脚。他的第一双鞋在第一场战役时就“报废”了,在送上来的给养中,他挑了一双最大的44号的鞋硬套在了脚上。在转战到第二个火场时,他脱下鞋发现,右脚的大脚趾盖已被顶掉了。他谁也没告诉,拿出刀割开了鞋后堵,再用铁丝串上。这一场战斗打下来,几乎只剩下了一个鞋底,脚已是血肉模糊,让人不忍心看。就这样,他还要去山下为他的队员们去取水,气得队友们眼含热泪把他按在了草地上休息。这时,队员范业民不知从哪儿摸出个“午餐肉”罐头,这对又累又饿的队员们来说,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一盒罐头在100名队员的手中传递着,大家都小心翼翼却没人舍得咬下一口,转了一圈儿,一盒罐头仍完好地被大家捧在手里。

  “5.5”大火,郑晓强和他的队员们连续征战12个昼夜,转战9个火场,扑灭火头30余个,攻下险段20多处,发动了几十次强攻,先后4次成功避险,行军近500公里,在高温和负重的情况下,每天行走几十公里,但没一个叫苦叫累的!

  是什么使郑晓强和他的队员们,在火场上变成钢筋铁骨,如此顽强?是他们对事业的忠诚和对森林的热爱!是这种忠诚和热爱,使他们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勇往无前,战胜火魔,夺取胜利,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危难时刻,他们冲锋在前!火灾面前,他们浴血奋战!万顷林海,他们挥洒青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历经烈火无情的冶炼,郑晓强和他的扑火队员始终用忠诚坚守着火场防线!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