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市和平街办事处现有7个社区,总人口52000余人,居民住户19934户。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办事处不断解放思想,以文化发展战略为指引,不断拓展文化领域,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为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促进作用。辖区滨河社区多次被自治区党委、兴安盟委及乌兰浩特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谐社区”等荣誉称号,前不久,该社区又被全国妇联、民政部、文化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总电局五部委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
抓阵地建设,搭建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大平台”
阵地建设是文化体育工作的关键因素,阵地有了,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近年来,乌市和平街在红都社区建立了多处室外室内活动场地,门球场地8块占地6000平米、网球场6块占地8250平米、晨练场地1个占地150平米;在滨河社区建立了滨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内有180平方米健身娱乐中心;在红通社区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康乐家园乒乓球馆、100平方米的群艺家园以及100平方米的欢乐家园;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办事处还协调驻街单位,本着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把乌市少年宫150平米的排练室和300平米的综合活动室定为室内文化体育、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基地,把红都社区旱冰场等共计36000多平米场地定为室内外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基地;设立了占地面积180平方米的“阳光书吧”,图书门类齐全,各类藏书达5000余册,面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借阅率达80%以上,社区的孩子们经常在这里读书、看报、做作业、交流读书心得,“阳光书吧”成了社区孩子们的大书房;将原有的电脑培训室,开设成青少年免费绿色网吧,配置的10台电脑都安装了“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网吧受到了青少年及其家长们的普遍欢迎,社区居民纷纷表示:“以前担心孩子偷跑到街上的网吧上网,怕孩子学坏,现在有了绿色网吧,让孩子健康上网,家长们可是放心了!”
“这几年,我们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特别是广场文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繁荣的历程!”和平街党工委书记杨愫琴感慨道。
和平街道以7个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确立了打开围墙、面向社会、服务社区、资源共享的思路。目前,乌市和平街道各活动室都配有乒乓球案、台球案、棋牌桌、跑步机等,使辖区广大居民群众都可以参加到文化体育活动中来,极大地方便了居民,也为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组织建设,打造居民文化活动“软环境”
社区文化体育网络建设是社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保障。在工作实践中,他们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主任为副组长,文化站长、社区主任为成员的文化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挑选文艺骨干担任组长,负责本社区文化体育工作的开展,制定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工作方案,形成了强大的组织网络,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有效开展。
有意识地挖掘、引进、培训、形成了一支长期活跃在基层的社区文化团体,先后成立了排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台球协会等十三支文化社团,共有学员418人。为保证社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各社区聘请了素质较高的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分子为社区文体活动辅导员,常年担任社区居民文娱活动艺术指导。对规模大、口碑好、有一定发展前景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办事处给予场地、器械、服装、技术等各方面的适当帮助,这些社团的成立为社区文化的开展注入了强心剂。
而依托畅通、联动的组织网络开展形成的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以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更渐进成为了办事处社区文化的特色品牌。
抓活动载体,力创社区文化活动“新特色”
在社区文化载体建设上,乌市和平街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以活动促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办事处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得到了不断扩充,各个社区也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得社区居民各显其能、各得其乐。每年举办的辖区排球赛、社区乒乓球比赛等文体健身活动,早已成为该街道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项目;市民讲堂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文化教育;红云社区的老年歌唱班、健美操培训班等都成了群众自觉参与的社区文化培训品牌项目。正是有了坚实的社区文化基础,一大批社区文化精品项目获得了大奖。2007年办事处被兴安盟广播电视局评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2008年春节在秧歌汇演中该街取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在全市举办的第二届老年运动会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过去,我们街道搞活动,文化部门得催着赶着帮各个社区出节目搞演出,现在大家都驾轻就熟了,随便哪个社区都能配合活动的开展,都能展现出各社区的文化特色。”社区文化站长孙淑清说。
和平街道的秧歌队就是这几年成长并发展起来的。原本只是居民们聚在一起扭扭秧歌、打打腰鼓,锻炼锻炼身体,后来街道请来了专家为她们编排出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秧歌,还在全市秧歌表演中上拿了一等奖,120多位参加演出的居民如今可成了“明星”,经常被邀请到各个社区演出。“以前在工作岗位上总是很忙,可是一退下来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自从参加了咱街道的秧歌队,感觉过得很充实,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秧歌队的刘开丽大妈高兴地告诉记者。
通过举办、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广大居民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居民自发组织80多人的大秧歌队,每天在夕阳的衬托下翩翩起舞;30多人的老年太极拳队队员们在晨曦中迎接着每一缕曙光。70岁的居民张友发老人得知社区成立了文化活动室,高兴地说:“社区给我们创造了好条件,有了活动的地方,我们这些退休在家的人也能发挥余热了!”
现如今,和平街道社区文体活动已延伸到街、巷、楼、院,渗透到企业、学校和家家户户,7个社区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画卷。(内蒙古新闻网李中锋 通讯员宏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