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党支部的引领,我们的日子变好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在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三永村,说起党支部村民们赞不绝口。
这几天,村民闫永正忙着接牛犊。去年,村党支部给他协调到国家财政奖补一事一议资金6000多元,自己只掏了2000元就盖起标准化牛棚,改善了养牛的设施条件。看着自家膘肥体壮的12头奶牛,闫永高兴地说,过完年,他家的牛还要“添丁”。
太仆寺旗宝昌镇三永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亩,村民一直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年下来,收入微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党支部从强化服务功能入手,经过详细考察,把蔬菜种植和农区畜牧业作为两大主攻方向确定下来。鼓励村民学技术,并外聘农牧民专家和乡镇“土专家”到三永村办班授课。为做大三永村奶源基地,党支部为全村农户协调奶牛专项贷款20万元,用于发展奶牛业,村民们实现了能养三头带五头,脱离土地养奶牛的目标;通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奖补一事一议资金120多万元,共建青贮窖84个,建设牛棚120处;还协调资金170多万元建起3处机械化奶站。
现在的三永村多种经营方式代替了单一种植模式,全村养牛户达到160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二,奶牛养殖达500多头,年销售商品奶1500多吨,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同时,鼓励村民打小井,建大棚,开发水浇地,建设高产饲料基地,蔬菜种植达600多亩。 (记者 江新辉 巴依斯古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