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闫胜利:为民办实事的“幕后”干警
内蒙古新闻网  11-02-25 19:0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在办公室忙活着的闫胜利(左一)和同事

  在乌海市公安局的一间办公室内,一双厚实的手正灵活地敲击着电脑键盘,这双手让内蒙古地区的居民顺利拿上了印有蒙文的身份证,也是这双手成功搭建起了乌海市“警用地理信息平台”,还是这双手让乌海市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在电脑前忙活着的正是乌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闫胜利。

  “我只是做一点该做的事情。”  

  闫胜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什么,我只是做点该做的事儿”。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就是他口中说的这一点该做的事,让闫胜利在公安站线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乌海市公安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闫胜利在公安战线上奋斗了近30年,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了种种难关,他始终坚持的是那“做点实事儿”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了公安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事业中。与计算机朝夕相处、在网络上摸爬滚打的日子虽然比不上基层一线从事侦查破案的民警那样惊心动魄,却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时间追溯到20年前,我国开始颁发居民身份证。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制作身份证的底卡上需要加上蒙文。而当时的计算机不具备处理蒙文的能力,其它的省市没有这个问题,陆续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打印制作。看到这种情况,闫胜利抓住开会、学习的机会,拜访、求助了多位专家、同行,决心自己研发。经过了无数个日夜夜的艰苦奋战,1992年,闫胜利终于用画画的方式成功地将蒙文显示在计算机上,制作成底卡模板,编制程序将制证人口信息导入,终于实现了身份证底卡制作的计算机处理。此项技术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首创。几年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就要开始颁发了,闫胜利研发的这套模板制发居民身份证的方法一直沿用下来,在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制发中,用这套技术制发身份证的数量有360万张。

  心里只想着做点事的闫胜利,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没有在群众最需要时出现他们的身边,但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为这座城市护航、为人民保驾。

  熟悉辖区的房屋建设、人口关系、单位场所情况是对民警的一项硬要求,1998年,闫胜利在基层派出所看到许多管区民警想方法设法制管辖图,标上房屋和住户姓名,挂在墙上死记硬背,非常辛苦。他便有了建立警用电子地图的念头。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闫胜利和他的同事做了许多的尝试,因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网络等条件及自身能力方面的限制没能实现。闫胜利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放弃,2003年,他写了几篇关于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心得体会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建设警用电子地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等。2006年,搭建乌海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的条件已具备。这个重担自然而然落到了闫胜利的肩上。谁都知道搭建这个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和作用和意义重大,但搭建这个平台成本非常高,仅买一张乌海地理信息卫星图就得300万。为了节省这笔钱,闫胜利领着几名同事从网上将地图一张一张地截取下来,共截取了4万余张乌海市局部图片,并将图片拼接、配准、还原,节省了大批资金。为了解决地理信息平台建成后变动维护问题,闫胜利还设计了适合基层民警用的“补丁”程序,可以随时修改地图上的局部变动,标注变动后的信息。

  “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给民警们安了千里眼、定位仪和导航图。”乌海市公安局海勃湾分局新华街派出所所长刘平对记者说。

  从2007年开始,闫胜利分别在乌海、锡林浩特、常州、银川、北京等地多次向有关领导、专家及同行们作汇报演示,使乌海市的警用地理信息平台能让更多的城市受益。如今,乌海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已成为一个亮点工程,在支撑公安系统各项业务应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公安部确定为一种建设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

  在闫胜利和乌海市干警的共同努力下,乌海市公安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公安部、科技部以及自治区公安厅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有的做法在全国、全区公安系统范围内推广。他先后荣获一次个人一等功,两次个人二等功,五次个人三等功,1996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计算机监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被自治区公安厅授予“自治区公安科技十佳”称号,2009年被授予自治区“十大北疆卫士”光荣称号,2010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同时,乌海市获得公安部、科技部授予的国家科技强警示范城市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誉为“中西部地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一面红旗”。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