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1年全国两会 > 政协要闻 正文
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
内蒙古新闻网  11-03-01 16:02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人民网  
 

  贾庆林作重要讲话 会议决定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月3日召开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于28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主持闭幕会。

  会议决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建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郑重履行职责。常委们对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全国政协常委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协商议政谋发展、履职为民促和谐,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大家普遍认为,常委会工作报告稿肯定成绩实事求是,指出问题具体明确,概括经验精辟深刻,部署工作切实可行,是一个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文风朴实的报告。常委们就进一步完善常委会工作报告稿和改进政协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上还总结交流了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

  贾庆林在讲话中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并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深刻理解和把握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要求。

  贾庆林强调,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开展群众工作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群众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创新履职为民的方式方法,积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献计出力。

  贾庆林指出,今年的两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而团结奋斗的形势下召开的,开好这次两会对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会议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等问题协商议政,集中精力开好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

  会议以表决方式,通过了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议程(草案)和日程,原则通过了提交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通过了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决定钱运录为大会秘书长(名单另发)。会议决定增补王太华等4人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另发),决定增补阳安江为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张国宝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太华、王国发为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胡振民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巨禄、宋育英、陈学亨、季允石为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刘凡为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刘京、杨多良为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陈光林、周国富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依据政协章程及有关规定,会议通过表决方式,审议通过了关于撤销李建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资格的决定。

  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黄孟复、董建华、张梅颖、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郑万通、万钢、林文漪、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何厚铧出席会议。

[责任编辑 王雅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