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克旗:“1234”工作法铺筑“村官”成长路
内蒙古新闻网  11-03-01 16:06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为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根基层,服务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克旗针对大学生村官实际,实施“1234”工作法,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奉献基层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套办法强考核。制定出台《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考核分为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日常考核随时进行,每半年总结一次;年度考核以日常考核为基础,年终进行。全面考核大学生村官在嘎查村工作期间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主要采取公开述职、考核评分、谈话、公示反馈等形式进行。考核内容包括联系群众情况、遵守规章制度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办实事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五个方面。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经过考核,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给予通报表彰,并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评选先进、招聘事业单位干部等的主要依据;对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的,按聘用合同和有关规定予以解聘;个别虽未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但工作消极被动、缺乏责任心、群众反映一般的,予以诫勉谈话。

  两项待遇提干劲。坚持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相结合。在经济待遇上,实现大学生村官补贴银行打卡、足额直发。在自治区、市财政专项配套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旗委组织部积极协调旗人事、财政部门筹措资金先期垫付工资,为2009年和2010年选聘的64名大学生村官统一办理了工资卡,平均每人每月可领取2750元工资。从2010年9月份起,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已被正式纳入旗财政工资资金专户发放,可以通过银行卡按时足额领取工资。截止目前,旗财政共垫付工资70余万元。在政治待遇上,丰富大学生村官的助理身份,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急难险重岗位上锻炼,让他们担任团支部书记、远教站点管理员、科技知识辅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引导他们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增长才干;在嘎查村后备干部选拔中,有重点地将综合素质较好、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大学生村官列入后备干部培养规划;落实大学生村官在各类岗位招考工作中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2008年以来,先后有四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副科级干部考试、政法系统定向培养和旗直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同时,逐步加大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苏木乡镇事业干部的力度。今年7月份选拔5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各级党政干部队伍中,确保他们在基层一线干得好的同时,也能流得动。

  三项制度明方向。一是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大学生村官每年撰写工作总结,年底结合嘎查村“两委”班子述职,向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述职,接受评议和监督。二是建立学习制度。督促大学生村官加强学习,记学习笔记和撰写民情日志。三是建立目标承诺制度。大学生村官结合本职工作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并对目标、计划的落实情况作出承诺,苏木乡镇党委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个平台展英姿。一是搭建学习平台,提升适应力。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旗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规划,提升适应农村牧区工作的能力。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旗委党校专家学者、优秀苏木乡镇党委书记、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对大学村官进行集中授课。目前,全旗共举办大学生村官实用知识培训3期,法律知识培训3期,其他培训4期,累计参训人数350人次。二是搭建沟通平台,提升凝聚力。建立“新老村官”联系帮带机制,成立“大学生村官QQ群”、设立公共邮箱、编制通讯录,由他们通过现代通讯方式进行联系沟通,以其乐于接受的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同时,有计划地安排部分村官进行交流跟班学习,注重安排新选任村官到原有村官处跟班学习,由原有村官进行“无间隙”帮带,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三是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创造力。旗委组织部结合“七一”、国庆等节日,召开实践锻炼报告会,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征文、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共享经验、共勉教训,在实际工作中展示才华,展现自我。四是搭建管理平台,提升发展力。通过不定期走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等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个别不适应农村工作要求、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民意测评优秀率较低的大学生村官,制订整改措施,加强交流沟通,帮助整改提高;对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做好典型培树,扩大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影响力。(通讯员王卫利)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