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阿荣旗创业先导团催生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共赢
内蒙古新闻网  11-03-21 17:15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阿荣旗通过提炼典型、全面推广、宣讲培训、辐射帮带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挥“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双赢。

  促进从点到面的整体裂变。一是创业先导团覆盖面扩大。以5名市级“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骨干成员为基础,从11个乡镇和部分旗直部门遴选学历高、头脑活、开拓意识强的28名年轻干部成立了阿荣旗农民创业先导团。在此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从农村政策理论明白人、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中精选150多人,组成各乡镇的创业先导团,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创业先导团成员,形成覆盖全旗11个乡镇、148个行政村的创业先导组织网络。六合镇党委以3名旗级创业先导团成员为基础,吸收党组织负责人、党员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等45人,组建了覆盖六合镇30个行政村的农民创业先导团,在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其中,永乐村党支部书记陈辉投资260万元建设乌吉木种鹅养殖基地;永胜村大学生村官、共产党员张苹自主创业成立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带动20户农民,年纯收入达30万余元。二是创业先导团辐射面拓宽。通过组织创业先导团成员开展系列宣讲活动,传播创业理念和致富信息,推广新技术和引进新品种,使全旗23万农民不同程度上受益。创业先导团成员、音河乡富吉村党支部书记谢玉君,带领村民引进6个白瓜籽新品种,并利用基地120亩试验田进行试种,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到基地参观学习、交流实践经验,共接受旗内外学员参观达2000余人次,发放栽培技术手册2200余册。

  促进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一是农民素质普遍提升。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基层农技体制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依托创业先导团对村干部进行创业能力培训,对合作组织负责人、“田秀才”、“土专家”、种养殖能手进行市场经济前瞻性培训,对普通农民进行生产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素质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全旗先导团成员依托远程教育示范基地、农村党员夜校对农民集中培训450余次,培训4万余人次。创业先导团成员、六合镇东山屯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刘君,为农民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5期,培训村民90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学用水平。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先导团成员发挥示范作用,对接产业基地、创办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产业化组织中来。目前,全旗创先导团成员对接养殖基地52个、种植基地21个,领办专业合作社64个,吸收会员近3000人,辐射带动农户7000余户。创业先导团成员、新发乡大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柏林领办的大有庄村甜菜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无偿赊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对社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保障甜菜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村种植甜菜1000多亩,创收达120万元。

  促进从虚到实的互动双赢。一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巩固。结合全市“双百工程”活动,开展“示范、攻坚”活动,以创业先导团成员所在村为示范,采取“一帮一”形式,以一个示范村联系帮扶一个攻坚村,通过采取典型带动、整合资源等措施,在全旗重点打造20个示范村,整顿提升20个后进村,并将示范、攻坚村纳入到现代农业示范带和新农村样板村建设中,在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公路建设等方面,重点向示范、攻坚村倾斜,实现了示范村与攻坚村同步发展、共同提高。目前,已投入资金1.2亿元,后山根、东兴、六家子等18个攻坚村摆脱了落后面貌,跨进“五个好”村行列,富吉、东山屯、松塔沟等20个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创业先导团成员创办、领办协会和合作社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农村新经济组织发展工作。目前,全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协办合作社达412个,工作延伸到企业、市场、农户,拓展至乳、肉、豆、薯等十大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2010年,全旗各类专业合作社实现交易额3.6亿元,带动农户4.8万户,助农增收9416万元,实现全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同比增长15.06%。(通讯员周亚夫)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