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鄂伦春旗"四个加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内蒙古新闻网  11-04-19 10:13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鄂伦春旗以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为核心,加大对鄂伦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加强文化资源普查和收集整理。鄂伦春民族在过去漫长的狩猎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皮文化、森林文化、民间歌舞、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宗教祭祀、婚丧风俗、饮食饮品制作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2010年该旗开展了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清了全旗文化资源。此外还有针对性地组织各专业队伍分赴全旗各乡镇,尤其是猎区乡镇进行文物征集,将流散于民间的具体浓郁民族特色的文物如桦皮类、兽皮类征集到鄂伦春民族博物馆进行统一管理、保护和研究;组织群文工作人员深入民间收集整理鄂伦春原创歌曲,将收集的鄂伦春原创歌曲整理成册,出版了《鄂伦春原创歌曲80首》。收集、整理了《鄂伦春仙人柱制作技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嘎仙洞遗址为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和《库图尔其广场——鄂伦春民族永久性篝火节场地》论述,积极向上申报争取立项。

  加强鄂伦春民族语言保护。由于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对民族文化实施保护、整理有一定难度。为此,该旗组织民族文化专家,就如何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鄂伦春民族语言集思广益,制定了鄂伦春语言保护计划。一是制作完成了十集《鄂伦春语教学动漫光盘》,该光盘采用flash电脑动画制作软件完成,每集用时10分钟,形式新颖,宜于接受,适合不同人群学习;二是组织经验丰富的鄂伦春老人,编译《鄂伦春语词典》。该词典采用汉字谐音、拼音标注的方式对照注解鄂伦春词语、收录短句25000余个,同时配备词典学习CD光盘。目前《鄂伦春语词典》角本正在精补完善中,将于2011年9月1日建旗60周年大庆前出版发行。该词典问世后,将为世人研究、保护鄂伦春民族文化保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三是在民族中小学开设鄂伦春语教学课程,使鄂伦春语言使用后继有人。

  加强民族专业人才培养。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该旗不断加大对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各猎区乡镇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举办民族手工艺培训班,对热爱鄂伦春民族手工艺的年轻人传授兽皮和桦树皮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大部分猎区乡镇和猎民村还创建了民族手工艺坊或手工艺品加工基地。该旗还举办了鄂伦春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评比活动,发现、培养、选树传承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近年来,《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伦春赞达仁》、《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伦春族老人额尔登挂被列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赞达仁》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两位手工艺人为列为区级鄂伦春民族服饰传承人;鄂伦春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鄂伦春狩猎文化之乡”。

  加强保护目标的规划建设。为抢救、保护、挖掘和整理鄂伦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现时性和完整性,该旗制定了目标规划,到2014年,将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使之成为呼伦贝尔市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区域。近年,该旗继续加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力度,重点将鄂伦春自治旗库图尔其广场、大鲜卑山发祥地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拟投资1678万元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及时抢救、征集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填补我国鄂伦春民族文化开发的历史空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该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建立“鄂伦春民族民间文艺图文资料库”、建立“鄂伦春民族民间文化”网站,实现文化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立鄂伦春民族文物档案,广泛征集民族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民族工艺品,袍皮制品桦皮制、民族服饰,形成文明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平台;建立展柜、展区,将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品进行全面展示,通过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向游人展示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2012---2013年,拟投入资金4335万元建立鄂伦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部落驻地民俗村人文保护区、游猎部落驻地体验区、环境隔离带等,为保留和传承丰富灿烂鄂伦春民族民间传统原生态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讯员王丽杰)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