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锡林郭勒盟结合农村牧区实际,积极开辟“五大课堂”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开设“固定课堂”,培育“知识型”农牧民。以党校、农广校、村级活动室等为载体,从法律法规、涉农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对农民群众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培训中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洞察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意愿,出谋划策帮助群众理清科学发展发展思路,努力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时刻保持党在群众中的血肉联系,真正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开设“田间课堂”,培育“实用型”农牧民。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产业基地,联系农牧户,服务产业发展,党员干部深入农户院落、田间地头,通过“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帮扶”,送科技、送信息,献智出力。结合反季节蔬菜种植、冬暖棚建设、畜牧养殖、饲草配方、沼气能源的利用等实用技术,深入田间地头作现场讲解、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开展“观摩课堂”,培育“开拓型”农牧民。为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农民“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致富经验。通过实地的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技能,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本领。
开设“专业课堂”,培育“技能型”农牧民。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涉及计算机、电气焊、汽车维修、服务礼仪、种养技术等多个方面,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此外,与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多家用工单位搞好联络,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开辟输出渠道。
开设“远教课堂”,培育“经营型”农牧民。以远程教育站为枢纽,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站点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学习网上营销、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拓宽农民获取市场信息途径。(杨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