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锡林郭勒盟:以创先争优助力经济转型
内蒙古新闻网  11-05-10 16:22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月的锡林郭勒草原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象。集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犹如一股激流,为正在推进的“经济转型”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锡林郭勒盟始终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式发展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最大实践、最重要的实际和最需要取得的实效,引导党员干部在“经济转型”战略实施中创先争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念追求、良好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盟3346个各级党组织、57031名党员展现出更加振奋的精神风貌,“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汇聚成全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强音。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开始了经济转型,短短几年时间,由一个传统的畜牧业大盟转变为新型工业化浪潮中的后起之秀:经济迅猛发展,生态快速恢复,从遥远的草原深处走上了发展的前沿。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锡林郭勒盟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推进经济转型,不仅给锡林郭勒盟财政带来滚滚财源,也为这里的老百姓铺就了一条富民增收之路,成功地走出一条破解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基础薄弱的转型之路。

  在发展绿色工业中实现创先争优。绿色,是草原生态、草原经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面对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各族人民实现繁荣富裕的强烈愿望,锡林郭勒盟依托技术进步和资源开发,在坚持工业快速发展与坚守绿色生命线并重前提下,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发展工业,保护99%的草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推进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煤电、煤醇、煤锗、煤肥、金属矿采选冶炼等资源综合开发格局。大唐多伦煤基烯烃、上都电厂、西乌锌冶炼等一批技术装备水平先进、高效节水环保的项目相继投产或即将投产。目前,国内500强企业已有23家入驻锡盟。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粗放经营或管理都可能带来环境的显著恶化。锡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技术跨越的路子,自高门槛、严格核查、吸收战略性投资,招纳整装项目,争取一步到位,直接跨越到较高产业层次。遵循这种原则,锡盟的工业化走上了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强环保措施的发展的路子。

  在工业反哺农牧业中体现创先争优。工业的强力推进,增强了锡林郭勒盟反哺的实力,提高了农牧民非农非牧收入。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提出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实现生态保护、农牧民增收的“两转双赢”战略。突出“减畜、增绿、转人、增收”四项重点措施,把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作为保护草原生态的根本途径之一,努力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盟近1/3的农牧民不再依靠种养业谋生。与此同时,锡盟着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扎实推进畜种改良、饲养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工作。在全盟牲畜头数压减的情况下,农牧业增加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减少43.1%,草原生态呈现出“总体恢复、局部明显好转”的局面。

  在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上深化创先争优。锡林郭勒盟盟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两大突出主题,频频推出一系列事关民生、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从就业到住房、从教育到扶贫、从养老保障到医疗保障、从最低生活保障到生产生活水平,把资金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和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使老百姓从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实惠中,深切感受着“创先争优“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活动开展以来,全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共承诺事项116940项,截至目前已践诺88150项,完成承诺事项的75.4%。各地各单位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6.2万件。盟直部门组织干部下基层600余人次,投入资金1922万元,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180余件。以结对帮扶、志愿服务、设岗定责、惠民工程等多种形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看得见创先争优活动所带来的实惠。

  飘扬的旗帜和闪耀的党徽构成了锡林郭勒盟创先争优的一道道风景,而这一道道风景更转化成一股股强大的力量,如春风化雨,使锡林郭勒草原的每一个基层党支部、每一个党员都铆足了干劲,着力推进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杨凌云)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