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记者拨通了金海教授的电话,电话那边的声音显得十分虚弱:“对不起,我的身体不太舒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不方便接受采访。”随后,记者与金海教授的夫人林娜女士通了话。她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以来,金海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走路都摇摇晃晃的。最近又接受了化疗,身体不舒服,情绪也不好,连话都很少说了,真让人担心。不过,每当他的学生来看他时,他们还会谈论一些学术上的话题。“平时很少说话的他,这个时候就像打了强心剂,整个人都显得精神些了。”
时间追溯到1999年春节后的一天,金海在北京协和医院给自己的诊断书上看到了“肿瘤”二字,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如此无助。他给自己的博士学位导师齐木德道尔基教授打了个电话。“金海,你一定要给我挺住!挺住!”“这句话,把我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金海说。
自被确诊患了上颌窦腺癌以来,金海先后做了9次手术、5次放疗、4次化疗。他的右上颌骨被切除,右眼眼球被摘除,胆囊被切除,嗅觉、味觉全部丧失,右耳听力锐减。
金海说:“一个人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却可以主宰生命的宽度。”
作为教师,他忍受着病痛,以饱满的精神站在讲台上认真讲好每一节课。他坚持亲自修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修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他关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际学术科研能力,每次申请科研项目后都带着学生们一起参加,并带领学生多次到牧区进行田野调查。他从不对学生谈论病情,总是把乐观和坚强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今,他培养的16名硕士生、10名博士生已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作为历史学者,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区的大部分乡村和草原。从参加工作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他参加了10余项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出版个人专著4部、合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00余万字,主编3部史料汇编和1部译著,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级大奖。他参与编写的《内蒙古革命史》获得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上颌窦腺癌极易复发,残酷的病魔一次次将金海推向深渊。平均每年接受一次手术的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气坚持内蒙古近现代史科研与教学工作。这就是金海,一位蒙古族中共党员、内蒙古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他的事迹被广为传诵,被称为“草原保尔”。(记者 丁燕 通讯员 白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