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特别推荐 正文
内蒙古:北疆党建长廊兴边富民
内蒙古新闻网  11-06-21 09:17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日报  
 

  在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内蒙古自治区的19个边境旗市。在这里,58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9.18万名共产党员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用实际行动在祖国北疆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筑起一道富民兴边、和谐安边、共建稳边的北疆基层党建长廊。

  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佳介绍,内蒙古在边境旗市深入开展以“促发展、构和谐、固边防”为主要内容的“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兴边富民、爱民固边战略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富民兴边,全力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二楞滩村曾经是个靠天吃饭、交通不便的半农半牧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000元。2009年,二楞滩党支部书记樊二海带领村民打井、通电、开发水浇地,改变传统种植方式,2万亩水浇地种上了马铃薯,亩产量超过5000斤,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

  二楞滩村的变化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变化的一个缩影,樊二海则是内蒙古众多优秀嘎查(村)干部中的一员。近年来,内蒙古通过配强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坚强核心。 乌拉特中旗实施了“党员科技特派员创业致富工程”,先后选派60名科技特派员到45个嘎查(村),创建现代农牧业示范点21个,推广新技术43项,辐射带动农牧民2.2万人,人均增收500元,实现了党组织政治优势、党员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和专业协会经济优势的互补和整合,推动了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发展农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农牧民增加了收入,转变了观念,使广大农牧民切实得到了实惠,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和谐安边,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中

  大排查、大调处、大走访……在构建北疆基层党建长廊活动中,内蒙古各地将党建工作与解决社会矛盾相结合,力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哈斯说,当地抽调1544名干部组成包联组,深入基层一线化解社会矛盾;在社区建立“百姓心声站”,多渠道畅通群众诉求;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党员代理服务、在职党员进社区等载体活动,2万余名农牧民党员自愿认领村务监督、矛盾纠纷化解、科技服务等岗位,广大党员在服务产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践中,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连浩特市把“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活动与政法系统开展的社会矛盾化解专项行动联系起来,成立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及九个专项工作组。在苏木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嘎查社区建立维稳工作点,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意见箱、举报电话、热线电话、民声通道、在线信箱等,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

  各地还积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推行“四议两公开”和嘎查村级重大事务“契约化管理”等做法,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公示、听证、咨询和监督评议,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进一步畅通。

  共建稳边,军民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

  2007年初,王喜龙当选呼格吉乐图嘎查的村官。上任伊始,村里偷盗、赌博、酒后打架闹事等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为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王喜龙积极协调嘎查成立了治保会,从群众中挑选出15名思想进步的青壮年,经过专门培训后,在移民区东村、西村和帕戈马壕3个管理区成立了治安联防队,定期组织治安巡逻,及时排查各类事故隐患。

  移民新村副主任杨平安说:“过去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粗放、文化生活单调,治安问题层出不穷,自从明安边防派出所帮助我们治安工作后,一切都变了模样。”

  内蒙古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爱民固边活动的意见精神,加强军地、警地共建,推广党员民警兼任嘎查(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警务室进嘎查(村)等做法,进一步巩固了边防稳定。

  据内蒙古自治区边防总队政治部主任宝山介绍,目前全区共有447名边防派出所民警兼任452个嘎查(村)的村官,占边境嘎查(村)的96%,有力地促进了嘎查(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 (人民日报记者 贺勇)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