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活动专题 > 呼和车站中心派出所宣传专题 > 先进事迹 正文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光辉的旗帜
内蒙古新闻网  11-06-28 16:36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击非典的医院里、在抗击冰雪的铁道线上,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上,广大共产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用“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的实际行动,经受住了苦与累、生与死、荣与辱的严峻考验,为鲜红的党旗增添了新的光彩。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党员就是一根脊梁。在灾区,我们看到,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危险最大、哪里困难最多,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在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抗击震灾的动人乐章里,共产党员的名字最闪亮。“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的是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是共产党员;“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的还是共产党员;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的是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勇挑重担、顽强奋战的是共产党员;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凝心聚力、重建家园的还是共产党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灾难面前,一名名共产党员奋不顾身,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主动承担最艰苦的工作。他们奋不顾身的医治着具有高传染性的病人,他们深入乡镇、村组、农户搜集灾情,抢救伤员;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断瓦残渣中搜寻,在倾盆大雨中穿行;他们为了广大旅客能回家过年而义无反顾的爬上挂着冰凌随时会漏电的电线杆;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把群众当亲人。舍小家顾大有,恪尽职守,身先士卒。他们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从昏厥中醒来后“接着干”。“我是共产党员,我不上谁上。”“危急关头,不靠党组织、不靠党员,靠谁?”“危难时刻,党员干部不能退缩”“不抛弃,不放弃”“不要怕,我和你在一起”“向我看齐,跟我来”“不能丢下群众不管”

  ……这些发自肺腑的呐喊,从心底迸发的誓言,把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展现在亿万人民的面前。“党在,希望就在”“党员在,力量就在。”这是在每一次灾难来临的特殊战场上,共产党员最晌亮的冲锋号角。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我党的历史上,每场血与火的考验,每场生与死的搏斗,每次灾难的降临,都会挺立起一批民族的脊梁,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在那烟火纷飞的战斗年代,用血肉之躯堵抢眼、舍身炸调堡的黄继光、董存瑞是共产党员;当洪峰袭来,冲锋在波峰浪尖上勇救群众的李向群、高建成是共产党员;面对非典,争先投身最危险的工作、勇敢奔直赴死神最近的叶欣、邓练贤是共产党员;面对地震,冲在前线的、感动心灵的、舍生忘死的赵忠兴、夏平、伏玉琼……还是共产党员。

  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这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7600多万共产党员都以自己“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实际行动维护着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每一次灾害的降临,都是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最前面,战斗在第一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是种示范,而且是一种激励、一种力量,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在抗震救灾中一位在虚墟下被埋139个小时的中年男子获救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一名能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2003年,一位从死神手中被救回的非典病人说:“在日常工作中你也许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员,但在艰难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共产党员!”这是为什么?因为共产党员目标最远大,理想最高尚,心底最无私,精神最伟大,性格最执着,意志最坚强,胸怀最宽阔。一句话: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疾风知劲早,危难识英雄。历史再一次证明,在生与死、安与危的考验面前,代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党,冲在最前面的是党所教育和培养的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他们,用宽阔的臂膀托着亿万群众的安全;是他们用硬实的双手,托起民族精神的魂魄;是他们用满腔的热血,托起祖国的希望。

  共产党员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坚定信念,是一个伟大民族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共产党员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时代的丰碑上。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