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初,呼和浩特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绥远工作委员会成立并设址旧城巧尔齐召。至今,党的基层组织以星星之火的燎原态势发展壮大为目前的5202个。
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双推双链”、“13652”工程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有效载体,呼和浩特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土左旗在实施干部“十进村”活动中,千余名党员干部入村包村包挂,富民项目进村、致富信息进村,包扶农户建设了700多个蔬菜大棚,为1200多农户建起了沼气池。托县开展的“双十双培一带动”农民致富培训计划,经过努力,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将岗建在链上,以岗定链,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感召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到2010年,呼市各旗县区共结成党群致富链9827个,城乡结合帮带链5339个,各级包村部门和工作队员为基层办实事7916件,包扶贫困户4853户,帮扶修路953公里,帮扶新建水利设施386处。“13652”工程实施中,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共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6143件。全市21353名农村无职党员中11129名有能力的无职党员认领了岗位。随着2010年呼和浩特市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组织实施,全年共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16个,改扩建、维修和利用学校的156个,投资超过4000万元。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强化功能、服务发展,呼和浩特市227个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开始在首府城市发挥着奠基石的作用:一方面将城市居民党员特别是下岗职工党员按照属地划归;另一方面采取“驿站式”服务,将包括外来务工党员、大学毕业生党员、复转军人党员在内的流动党员按照属地纳入到社区管理,让党员们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同时,为了不断壮大社区党组织队伍,从2008年开始,每年招考19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工作,在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
“1”到“5202”数字的背后,折射出呼和浩特基层党组织建设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与深刻内涵。(冯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