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1961年刘少奇在天华村调查。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在2009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但是,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而努力的相关探索与实践,实际上,在党成立后就逐步地开始了。而进入土地革命战争中后期,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后,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也日益提高,在这方面的实践也日益自觉和成熟。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做出了多方面的宝贵贡献。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全党的楷模。
刘少奇的“坐功”在党内是有名的
有人说,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刘少奇是一个性格色彩最为平淡的人物。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刘少奇也有鲜明的个性,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酷爱学习,异常勤奋。在数十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他从不懈怠,始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手不释卷,阅读思考。
肖劲光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刘少奇的好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们到上海后,认识了少奇同志。他比我们先到上海,也和我们一起学俄文。我和弼时同志到俄文班不久,就加入了工读辅助团。少奇同志是我们这个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为人正直、富有革命理想,办起事来很认真,学习也很刻苦。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上午他和我们一起学俄文,下午又一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在一起刻钢板,印传单;有时到工厂联络,做些宣传工作;有时做工。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在前面举旗竿的多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除学习俄文外,每个星期天还学习马列主义,主要请人来讲演。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并一直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工作繁忙,但他从来没有放松过看书学习。据在他身边工作的武新宇回忆:刘少奇多年来养成了每天读书、写作到深夜的习惯,对重要的问题常常到院子里踱来踱去,反复思索。晚上我们睡了,他还在院子里散步,然后再去写东西。常常我们一觉醒来,他的屋里还亮着灯。
刘少奇的卫士长李太和回忆道:
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国事活动非常繁忙,正常情况下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遇上开会或其他特殊任务,每天只能睡眠两三个小时,有时还要连轴转。他的时间观念是分秒必争,但他的工作也很有规律。每天起床后,先让秘书报告有什么急件和活动安排,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早饭后如果没有别的活动,就开始批阅文件或写东西,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两点钟左右才离开办公室,回到寝室也不马上睡觉,常常是盘腿坐在床上看当天的国内外参考资料。有时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不说别的,就是盘腿坐在床上看资料这一点,大家都十分钦佩。有些年轻警卫说:“少奇同志那么大年纪,还能盘腿坐几个小时,我们这么年轻也比不上啊。”他们不知道,这是少奇同志在战争年代长期练就的本领。少奇同志在办公室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有时我们进去,他都不知道。所以,除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来电话或中央有其他重要通知须马上向他报告外,一般不太急的事,都是利用他吃饭和散步时报告的。
刘少奇的“坐功”在党内是有名的,有时他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忘我的境界。在刘少奇看来,学习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一种享受,是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始终不断的学习,使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成了知识渊博的人。熟悉刘少奇的当年印度驻华大使向别人这样介绍刘少奇:“刘少奇首先给人一个平凡的表面印象。5分钟的谈话展示了这个人具有极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很快地看出问题的核心并能作出有力和周密的简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