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恰逢内蒙古自治区八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若干意见》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代表们一致认为,国务院出台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无比振奋、倍受鼓舞。
《若干意见》指明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发展定位明确,政策占位全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行动纲领和发展指南。
这份饱含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文件,在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引起热烈反响,各族干部群众热议文件精神,表示一定要珍惜政策机遇,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一定要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历史新起点 发展新动力
“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团结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若干意见》中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是由内蒙古的自然、社会、区位等条件决定的,也反映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因为如此,《若干意见》的出台,既是推动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支持全国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于光军说,内蒙古既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又是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富集区,这里的发展长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早在2009年,制定促进内蒙古发展意见的工作就已经启动。两年来,40多个中央部门围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今年6月15日,国务院又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这份文件大家期盼已久,读着很振奋!”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说,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发展日新月异,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7.3%。与2000年相比,内蒙古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539亿元增加到11655亿元,在全国从第24位跃居到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由全国第16位升到第6位,城镇化率从42.2%提高到55%。与此同时,内蒙古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这反映出,内蒙古已经实现了从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转变,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与中东部先进地区相比,当前内蒙古的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存在整体实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突出困难和问题,许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各省份中排在20名之外。
杭栓柱说,这些都表明,内蒙古欠发达的区情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除了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外,还需要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优势得以巩固 战略调整提速
依托丰富的煤炭、油气、黑色和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自然资源,“十五”以来,内蒙古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的优势已经形成。
对今后内蒙古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国家能源基地建设,并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优先在内蒙古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煤炭、电力、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等项目,而且在项目核准、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于光军说,实行差异性产业政策,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将进一步巩固内蒙古的产业优势,符合内蒙古的发展实际,也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发展需要。
内蒙古杭锦旗委书记阿木说,内蒙古发展起步晚,产业结构与其他地区差异大,《若干意见》提到确定节能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将综合考虑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供应等因素,我们认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铁路运力紧张,公路时常堵塞,“窝电”严重……针对这些问题,《若干意见》提到将推进建设和规划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外运通道,将电力外送通道纳入国家电网建设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大力推进电力多边交易,实施促进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电价政策……
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刘锦说:“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巩固和提升内蒙古现有的资源、产业、产品优势,战略意义无法估量。”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内蒙古支柱产业也面临着资源依赖性强、加工链条短、初级产品比重高,以及能源消耗大、环保压力大、输送困难多等诸多瓶颈。
支持内蒙古对高载能产业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兴建电厂综合利用煤矸石,开发风能和太阳能;提高资源开发和深加工水平,打造国家新型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依托稀土、中蒙药等资源,培育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杭栓柱说:“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步伐将大为提速,科学发展水平也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