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凉城县紧紧围绕知民情、便民利、解民难,不断健全服务体系、深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推进创建服务型乡镇党委政府、落实乡镇干部服务责任制(简称“双服务”)上再显创先争优新高潮。
“三级互动”知民情,服务创先争优。以健全服务信息采集平台为出发点,构建了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三级互动”的民情采集网络。一是乡镇包村工作队定期深入村、组,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发放民情采集卡,对群众在低保评定、救灾款物发放、项目落实等问题上的需求和意见进行登记。二是行政村设立民情采集站,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填写民情采集手册,记录民情日记、承接代办事项,了解群众的所盼、所想、所求。三是村民小组设立民情采集箱,村民组长定期收集群众的需求信息,填写民情采集表。乡镇定期对民情采集卡、民情采集手册、民情采集表分类汇总,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管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双服务”工作以来以来,全县7个乡镇、1个办事处已改扩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大厅5个,便民服务室112个,选派专兼职代理员822人,编制印发了便民服务手册4万余册,便民服务卡3.5万张,配备流动服务车9台,组建便民服务分队9支,收集便民服务事项420余件,经归纳整理承诺350件,现已践诺290余件,为创先争优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式服务”便民利,助推创先争优。以拓宽服务群众渠道为关键点,形成了一站式、代办式、上门式的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了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一是乡镇建立便民服务大厅,将民政、土地、司法、计生、信访等部门服务项目全部纳入服务大厅,打造为民服务的综合性窗口,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二是全面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乡镇择优确定包村干部为镇级代办员,行政村指定1-2名村干部为村级代办员,村民组长为组级代办员,822余名乡、村、组三级干部共同组成了一张便民服务代办网,全程负责受理委托事项,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代办式”服务。三是从县直科局抽调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基层经验的科技人员组成9支便民服务队,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采取课堂授课、现场观摩、电视讲座、播放录像、接待技术咨询等方式,深入村组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司法援助、惠农政策宣传等工作,为群众提供“上门式”服务。截止日前,共组织集中宣讲10场次,征求合理化意见建议600条,提供致富信息30多条,切实解决了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
“三方联诺”解民难,升华创先争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建立了县直包扶单位、乡镇、行政村“三方联诺”的便民服务机制。一是公开承诺。各乡镇以社情民意电子信息采集台账为依据,对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确定服务项目,制定工作方案,主动协调县直包扶单位,召开服务项目对接会,筛选、接洽和落实有关项目,县、乡、村三级联合签署公开承诺书,并在包扶行政村公示,群众无异议后组织实施。二是积极践诺。县、乡、村逐级落实,合力攻关,积极为包扶行政村争取民生项目,发展公益事业。县电视台定期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报道,乡镇设立监督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年底对包扶工作进行通报,把承诺事项的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群众评诺。制定定期测评、随机测评、专题测评三项机制,定期测评结合社情民意分析会进行,随机测评通过调研走访及发放测评问卷等方式进行,专题测评结合党组织重点承诺事项,通过现场办公或专项推进等方式进行,确保群众全程监督服务项目。年初以来,各级党组织承诺事项947件,完成754件,办实事660件。投资500万元在麦胡图镇实施佳鑫万寿菊示范建设,投资1911万元种植滴灌马铃薯2.73万亩,投资709万元惠及33个自然村24处人畜饮水工程正在建设中,投资1300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2个也相继实施,预计年底前可全部完工。这些惠民项目的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致富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好地升华了创先争优活动。(郭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