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72岁的上海阿婆刘瑾没有在家里“孵空调”,而是顶着烈日穿街走巷。作为上海长宁区天山路街道一名少数民族联络员,她经常到街道辖区内的拉面馆、清真饭店、新疆小吃店、清真牛羊肉专卖店等地走访。
熙熙攘攘的天山社区玉屏菜市场内,设置了一个专卖清真牛羊肉的摊位,清清爽爽的小店内,不同部位的牛肉和羊肉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柜台上,不见一只苍蝇飞过,小店墙壁上张贴了清真专卖的授权证书、价格表以及如何鉴别注水牛肉的说明等。
64岁的摊主陶经纬看见刘阿婆走来,赶紧起身热情地打着招呼。“今天的生意怎么样啊?”刘阿婆关心地问道。“不太好呀。现在牛羊肉的价格太高了,天气又热,买的人少,营业额大幅度下降了。”陶师傅摇着一把蒲扇,叹了一口气。
记者注意到,小店价格表上的牛肉后腿已经卖到了33元/斤,前腿30元/斤。“清真专卖的牛羊肉要求高、管理环节多,一般比市场上普通的牛羊肉每斤贵4-5元,不过质量绝对有保证,口感也好得多。”陶师傅介绍说。
9年前,陶经纬刚开始在市场设摊的时候就认识了刘阿婆。“刘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志愿者,热心为少数民族办事,对我要求也很严格。”陶师傅尊敬地说。
刚设摊的时候,陶经纬不太注意小店卫生,刘阿婆三天两头上门督查,有的时候干脆自己动手帮他打扫卫生,久而久之,“逼”着陶经纬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清真专卖摊位每年享有政府补贴,陶经纬刚开始不太熟悉,也是刘阿婆帮助他张罗。
“我自己就是回族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正宗的清真食品,感到生活十分方便,为少数民族多做些事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也是我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刘阿婆说,“我8岁就来到了上海,上海是我的家,我希望这个城市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都把上海当成家,我自己也要像家人一样关心他们。”
在茅台路51号开了一家新疆小吃店的艾哈买提·阿布力米奇,多年来一直把刘阿婆看成“上海的妈妈”。记者跟随刘阿婆来到小店的时候,这位25岁来自新疆喀什的小伙子正忙前忙后地招呼着客人。小店的生意很好,很多都是回头客。
“如果你们要发什么奖,一定不要发给别人,一定要发给刘妈妈,她真的非常伟大。”艾哈买提对记者说,“她平时非常关心我,帮助我的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
上高中的时候,艾哈买提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跟着叔叔来到上海学做生意。“这些年,我在上海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尤其喜欢学习语言,除了上海话,还学会说一些日语、英文、土耳其语,因为店里有30%的客人都是外国人。”艾哈买提说。
刘阿婆不仅经常帮助艾哈买提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还十分注意让他融入社区。街道里组织游世博园、少数民族联谊、开斋节等活动,总不忘带着他积极参与。“小伙子聪明好学、很勤快,我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总希望他的生意红火一些,在上海生活得好一些。”刘阿婆说。
如今,刘阿婆所在的天山路街道生活着近千位少数民族居民,街道辖区内有15家拉面馆、2家清真饭店、1家清真食品专卖店和小吃店。而刘阿婆所在的少数民族联络组一共有15名志愿者,年龄最大的已75岁,最小的也有59岁,全部都是退休的少数民族老人。没有活动经费,15位老人每人每月出10元钱。
“做好城市里的少数民族工作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我最担心就是这支志愿者队伍已经青黄不接了。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刚退休的‘年轻人’不愿加入这支队伍。”刘阿婆说。
世博会以后,上海市政协所做的一份调研表明,目前上海志愿者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尚未成熟。世博志愿者自上而下的启动机制,从社会氛围上加快了志愿精神在中国社会的成长。像刘阿婆这样散落在民间,默默无闻、真心诚意地为他人无偿服务,不求回报,正是真正的志愿精神。
刘阿婆是上海两千多名少数民族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走在高楼林立的天山路街头,她对记者说:“你看,现在的天山路是多么繁华,记得我刚结婚搬来的时候,推开窗还能看到农田。安居乐业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幸福,在有生之年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些有益的事,也是我最大的幸福。”(记者张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