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高速发展,生态建设也齐头并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我是记者刘源源,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草原的深处,在我眼前是鹅黄色的大草原,牧民巴根告诉记者,夏天,这里是满眼的绿色。
巴根:连续八年休牧对草原生态恢复比较好,草场恢复的比较快,牛羊都吃饱了,我们牧民肯定高兴。哈哈哈。
内蒙古草原面积超过13亿亩,可利用面积居全国首位。“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禁牧、休牧、轮牧以及草场围栏到户等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半以上的草原得到了保护。
内蒙古在黄河上中游、京津周边地区,以及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和阿拉善等重点区域,实施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七项重点工程,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建设区。
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荣天厚:只有重视了生态,才能长远发展,要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绿色的草原,也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
“十一五”期末,通过毫不犹豫地“退”,内蒙古基本形成了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生态屏障以及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0公里的防护林体系,为华北筑起绿色屏障,生态环境也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千百年来赶着牛羊逐水草的牧民,如今成为绿色的守护者、营造者和受益者。
多伦县农民龚志民:自己的牛80多头,羊500多只,都卖了。承包的荒山全部用于造林,卖了80多万。在北边沙带带动了很多人致富。
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内蒙古整体经济稳健发展,“十一五”前 4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速都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平均每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成为中国西部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有退有进,内蒙古实现了美丽与发展的双赢。
展望“十二五”,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生态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生命线。我们用1%的土地重点发展工业,进来的钱又用于99%的草原的恢复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