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突泉县从解决农民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面最广的突出问题入手,以财政奖补项目实施为契机,坚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作与“民主决策五步法”、为民办实事、文化惠农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四结合”,使党和国家这一政策惠及千家万户。2011年上半年,财政预算安排“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000万元,项目投资总额6663.2万元,涉及73个项目,覆盖61个村,72232人直接受益。
打出增收井
把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惠及“三农”发展的支撑点,抢抓“一事一议”惠农政策有利机遇,在农田上打出“抗旱井、增收井”,保障农业稳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年上半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仅打井一项共投入资金1620万元,财政投入1100万元,农民筹资金353万元,筹劳折资60万元,村集体出资87万元,乡镇出资20万元,覆盖全县18村,共打井357眼,水浇田面积新增35700亩,惠及农户4325户,21711人。学田乡平安村农民王文昌是享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优惠的农民之一,他激动地讲述着家里的变化:“以前没井浇,这几亩地只能种豆子、高粱,雨水好,收成好点儿。现在变成水浇地,玉米每亩可增收100公斤以上。”仅一年时间,平安村通过“一事一议”,打了20眼机电井,村里新增1700亩水浇地,人均增加近5亩,有效解决了干旱造成的少收绝收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修通致富路
把加快村道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落足点和助民致富的主力点,积极探索推进“一事一议”制度,修建“民心路、富民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年“一事一议”项目共修建水泥路9条、达18400延长米,修建排水沟10千米,植树4000棵,财政投资1225万元,农民筹资137.5万元,筹劳折款150.5万元,村集体出资95.9万元,乡镇出资54.5万元,财政奖补资金786.6万元,9条惠民路修通后,6个乡镇9个村的13271口人将直接受益。走进突泉县水泉镇水泉村,一条宽7米、长1350米完整笔直的水泥硬化道路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村民们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自己通过‘一事一议’决定,投资110万元修建而成的致富路。”杜乐村党支部对阻碍经济发展的道路采取党员议、代表议、分组议的方法,让群众明明白白、心甘情愿地来出资出力修自己的致富路。在永安镇永长村,村道硬化后,高粱、玉米、生猪等农产品的销售车可以开到家门口,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
丰富业余生活
把文化惠农工程作为转变思想观念的推广点,今年一事一议项目把建设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工程、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和科技文化卫生计生室项目等文化惠农工程作为重点内容列入财政奖补范围一并实施,更加突出财政奖补项目的实践特色。今年,在文化惠农工程中财政投入81万元,为水泉镇的团结村、龙胜村、联合村、胜泉村安装了无线数字电视,在九龙乡新风村修建了文化广场,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全县共6845名民众受益。傍晚时分,突泉县水泉镇联合村农民陈广有忙完手里的活,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他说,“过去联合村根本就收不到盟里和县里的电视节目,农民也不知道盟里和县里都了发生了什么事,现在不一样了。”自2010年4月,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工程以来,至2011年6月底,突泉县2642户,10457口人告别模拟信号,看上了画质清晰、频道丰富的数字电视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数字电视项目的实施,丰富了项目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拉动了村信息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广国家惠农政策和农业信息,使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陈晶佳、赵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