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通辽讯 “‘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这曾是科尔沁沙地的真实写照。那时,当地人提起沙地就头疼。”9月5日,“第二届富民强区全国网络媒体看内蒙古采访考察活动”采访团一行深入通辽市科尔沁区采访时,当地基层干部对记者讲起他对以前科尔沁区环境的印象。如今,荒凉的沙丘泛起了绿洲,“不毛之地”变成了“沃土”,葡萄、西瓜、花生成了沙地特色产品,沙地变成沙地经济产业摇篮。
近年来,通辽市科尔沁区从实际出发,变治沙为用沙,大力发展沙地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沙地葡萄、沙区西瓜、沙地花生和沙地小杂粮为主的沙地经济产业。从治沙到致富,从“沙地绿起来”到“农民富起来”,如今的沙地农民不仅在沙地中趟出了一条新路,也已从沙地里“淘”得真金。
果树治沙 沙地长出“摇钱树”


科尔沁区莫力庙羊场已拥有了“十里葡萄长廊”、“千亩观光葡萄园”的美誉
治沙要植树造林,然而,单一的植树造林虽然抑制风沙,却没有经济增长点。为此,科尔沁沙区多方分析小面积试种,开发了沙地葡萄产业,不仅使沙地长出了“摇钱树”,变成得生机盎然,还为农民找到致富的路,鼓起了钱袋子。
初到科尔沁区莫力庙羊场,仿佛走进了“世外桃园”,放眼望去,处处是果树,家家有葡萄园,保鲜库一座又一座。如果不是羊场书记介绍,怎么也不会相信这里曾是一片沙荒地。如今,羊场已拥有了“十里葡萄长廊”、“千亩观光葡萄园”的美誉,沙地葡萄成了主导产业,全场葡萄总面积达9800亩,年产鲜果900多万斤,仅水果一项人均收入六千多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5%。
此外,随着沙地葡萄产业的发展,保鲜库也越来越多,果品销售时间也随之拉长,今年羊场贮鲜容量已达260万斤,农民可增收60多万元。
目前,沙地葡萄已成为科尔沁区发展沙地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今年全区新增沙地葡萄1.1万亩,总面积已达7万多亩。
林网固沙 网中种出“金元宝”
经过多年的防沙固沙,科尔沁区的农田林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沙地上形成了棋盘式的林带网格。以沙地西瓜为主的沙地经济产业也在林网中悄然兴起,成为该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又一典范。
眼下,位于科尔沁区东北部的敖力布皋镇,再也不是当年“沙化严重,贫穷落后”的老样子了,沙地变成“金疙瘩”,沙地西瓜成了“金元宝”,让穷怕了的农民终于挺起了腰杆。
如今,这里树成排、林成网,沙地西瓜、沙地杂粮杂豆遍布其中,以白音那村、苏家村为主的沙地西瓜面积已达3500亩,产量超过了2000万斤,亩效益达1500元。由于“西瓜节”的拉动,沙地西瓜名声越来越大,以其口感甜润、爽口,倍受消费者青睐,每到西瓜成熟的时节,总会引来山东、河北、辽宁和吉林等地客商。
林带间种 沙下结出“金豆豆”
随着科尔沁区沙地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该区又推出了林带间种,林间套种等模式,发展林间、林下经济,引导农民种植沙地花生、沙地芝麻、沙地地瓜,不仅利用了林间空地,也使沙地结出了“金豆豆”。
走进科尔沁沙地,总能看到,“林木成行,花生成片”、“葡萄成排,地瓜成列”等立体种植、套种间种的生动的画面。
莫力庙羊场在葡萄架下套种地瓜、芝麻、红干椒等,合理利用了空地,发展了产业,赢得了效益。吐尔基山林场在林地行间种沙地花生,芝麻等,经过不断优化品种,得到销费者喜爱。今年,林场花生种植面积达4000亩,按目前市场价2.8元一斤计算,纯收入达235万元。
而今,以沙地葡萄、沙地西瓜、沙地花生为主的科尔沁区沙地经济,改写了科尔沁沙地的历史,实现了沙地治理、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多赢”目标。同时,也吹响了沙地经济的“集结号”。 (内蒙古新闻网 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