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县)的乡村教师,8月6日分别深入申城社区和居民家庭当了一天“上海人”。沪上50多户普通人家及多个社区作为接待方,为草原上的贵客展现了大都市的居家风情。
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华侨基金会、新民晚报、新民网等共同发起的“乡村教师飞翔计划2011教师培训班”昨晚在沪举行结业典礼。除了专业培训和城市观光,到上海居民家做客是乡村教师们最期盼的。
了解历史文化
文化名人故居、多伦路文化街、鲁迅纪念馆……一上午,滕学云老师在市民王文海夫妇的带领下,充分领略了一个充满了人文气息的上海。徜徉在弹格路上,主人当起了导游,为滕老师细细讲解了沿街的老式上海建筑,介绍了周边的历史掌故,讲述了自己孩提时在附近生活的轶事。王文海的父亲王培荣老先生是从陕西乡村走出来的大学教师。王老师刚刚动完一个手术,是特意向医生请了假回家接待滕老师的。老人说:“我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但是我的根和你们一样,永远扎在乡村。”
学说上海闲话
上海药剂学校的凌家发老师,是最早报名参加接待活动的上海居民之一,这次接待的是塔娜和穆子玲两位老师。凌老师说:“作为同行,会和乡村老师们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当谈及上海与内蒙古的教学差异时,凌家发取出了两页纸。“她们今天要来,我昨晚整理了一下,与两位老师交流教学理念。”原来,纸上竟是他从教三十多年来的心得。闲聊时,凌老师口中冒出的上海话更是引起了乡村教师的兴趣,不禁跟着学了起来。“侬好”“再会”“谢谢侬”,夹带内蒙古口音的上海话,让大家开怀大笑。
捋袖奉献爱心
石磊老师走进的是市民谢志淼家的石库门。曾在云南当过十余年乡村教师的谢志淼,在得知石老师的学生希望拥有望远镜时,特意去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让石老师带给远在内蒙古的孩子们。
在走访上海社区的活动中,还出现极为感人的一幕。到虹桥社区访问的乡村教师们,在上海市血液中心与正在献血的志愿者交流。结束时,内蒙古的苏和巴特尔、呼格吉勒图、于芬、石建新四位老师,也当场捋袖,把爱心和奉献留在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