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农村教育赶不上城市教育的环境;农村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资源也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如果教师们都只往城市、城镇跑,都只往资源好、待遇高的学校跑,那农村教育可就毁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时这个精神就具体表现为一点点的坚持。” ——郭凯峰胡叶芝
三湘四水,其中一水是资水,资水流域有一条清澈的溪流便是天下传名的桃花江。“桃花江是美人窝”,上世纪30年代黎锦晖写下的一首歌,让桃江这个小县城因美人而闻名。
资水长长,洲岛遍布。在河流绕经桃江县黄泥坝山岭之后形成的郭家洲,算是一个大洲。两平方公里的面积,居住着近300户人家,形成了完整的村落形态。
从桃江县城到郭家洲所在的三堂街镇要翻一座山,从三堂街镇到郭家洲村还要再过一条河。当地有句俗话说,郭家洲是河鹰都不生蛋的地方。就在这个桃江最偏远的村,有一所郭家洲小学,学校仅有的两名教师郭凯峰、胡叶芝是一对年轻夫妇。村民们说,村小的这片天全靠这小两口撑起来。
一洲,一校,两教师
乘电动渡轮穿过资江,便踏上了郭家洲的土地。刚刚下过一点雨,本就湿润的南方空气更多了几分清新。
还没上课,孩子们正在教室门前嬉戏。圆圆脸的胡叶芝在教室里做课前准备,高个子的郭凯峰忙进忙出。走廊墙上挂着黑体字印刷的《小学生守则》和《纪律制度》。《纪律制度》在学习、卫生、爱护公物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写得押韵而有趣。其中“礼貌要求”这样写道:对师长有礼貌,对小朋友要关照,平时会用文明语,热心助人要周到。“锻炼要求”则是:锻炼身体要积极,集合站队快静齐,锻炼标准要达到,做操要肯用力气。“这是上边统一制定的吗?”记者问。“不是。”胡叶芝一指郭凯峰,“是他编写的。”
胡叶芝抬腕看看手表说,该上课了。只见她扬手从走廊顶部悬挂的一块铁条旁取下小铁棒,轻轻地在生了锈的铁条上敲击,“当,当……”类似蜂鸣般的声音响遍小小的校园,嬉耍的孩子们立即跑进了教室。
这是一节音乐课,一、二年级那一班的学生也坐进三、四年级这一班的教室里。胡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唱歌好不好啊?”“好!”孩子们雀跃着。没有任何乐器,胡老师自如地定调、领唱,并用手打着节拍,不一会儿,“春天在哪里”的童稚歌声就飘出教室,打破了这个孤岛村庄的寂静。
村长郭桂云说:“现在生源少,学校难办,孩子们小,不办又不行。多亏了郭老师和胡老师,把孩子们的学习、作息、饮食,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老百姓都夸他们好!”
说起郭凯峰和胡叶芝当年主动要求来岛上教书,三堂街镇中心学校校长周若林像捡了宝贝一般开心:“你们不知道,我那时候有多为难。”
2007年6月,桃江县三堂街镇郭家洲学校原来的教师郭述安退休。郭述安执教时,学校还请了一名代课教师。现在郭老师退休,代课教师也将离开教学岗位,镇中心学校校长周若林不得不考虑换人的事。他心里没底:让刚刚从城里读完大学的年轻人到一座孤岛上工作、生活,他们肯来吗?年纪大一些的老教师也许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些,但会有人愿意来吗?
就在周校长左右为难时,该镇湖莲坪中学的年轻教师郭凯峰主动请缨了:“我愿意到郭家洲去教书,我妻子胡叶芝也一起去。”周若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按俗话说,郭家洲在当地可是“河鹰都不生蛋的地方”。看郭凯峰态度恳切,周若林便答应“考虑考虑”。其实,他是想等等,看郭凯峰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年轻人,说不定过两天又反悔了”。
到了确定派往岛上学校的最后期限,郭凯峰仍然一脸认真地表示愿意去郭家洲学校工作。周若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到哪里都是教孩子
郭家洲村是郭凯峰出生的地方,他的小学时光就是在郭家洲学校度过的。1997年从益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曾回到这个学校当老师。2002年,中学生源增加,乡里便从小学选调了一批优秀教师补充进中学。郭凯峰就是那时调到镇上的湖莲坪中学的。
从小学到中学,从孤岛到城镇,和在乡村学校比,算是从糠箩里跳到了米箩里,相对而言,是过上了好日子。在那里,70后的郭凯峰结识了80后的胡叶芝,郭的爷爷、父亲、姑姑是老师,而胡的父母、哥嫂也都是老师,同样的教师之家,同样念的是师范,使两个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2004年,他们结婚了。
“郭述安老师以前也是我的老师,到岛上来教书,一方面是感恩,另一方面,我熟悉这所学校的情况。”2007年,得知郭述安老师即将退休,学校面临没有教师来的局面时,郭凯峰平静地向妻子道出想调回去的理由。
“我一开始有些犹豫,从中学调回小学,总有被贬的感觉,怕别人说闲话。”胡叶芝讲话轻声细语,“上了岛,去一趟镇上还要乘轮渡,离牛田镇的娘家就更远了。”但犹豫归犹豫,她是个明事理的女子,听丈夫讲出理由,她表示愿嫁夫随夫。
“和我想象的不同,我家里人听了也没有意见。”胡叶芝说。她的父母亲都是农村小学教师,当她说出郭凯峰的选择后,父母对她说:“到哪里都是教孩子,那里的孩子需要你们,你们就去吧。”
2007年9月,这对夫妻带着刚满两岁的儿子来到了宁静却也寂寞的郭家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