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路通我家,我家住在东山下。家中有田几十亩,浇水施肥自动化。哎哟,别墅洋房人人夸……”。9月初的一天清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奋斗镇友联村农民周绍丹从批发市场批完菜回来,一边驾驶着手扶拖拉机,一边哼唱着自己改词的电影《大兵小将》主题曲,舒心的日子让他的歌声盖过了拖拉机的“突突”声。
“茅草盖,土坯房,破木头,篱笆墙。”回想起3年前的情景,周绍丹戏谑地说:“那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随处倒,污水四处流’呀!房后自家那几亩木质结构的塑料大棚连5级风都扛不住。现在我们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集中供热、上下水、有线电视和宽带啥都有,卧室、厨房、客厅、卫生间都是按标准设计的,我们可是住别墅的农民呢!”
随着海拉尔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改造势在必行,2010年,周绍丹和110户友联村村民一道迁入历经3年时间建成的海拉尔区奋斗镇友联新村。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将友联新村划分为南北两个区。道南是生产区,智能化温室、双连栋温室、高科技育苗室、钢架大棚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里既有海拉尔区当地自产的果蔬,也有来自南方的香蕉、樱桃以及各色珍贵花卉。道北是生活区,一栋栋楼房如繁星洒落草原,休闲广场上,老人们拉着家常,孩子们尽情玩耍。
友联村的改造、规划和搬迁涉及城市扩容、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俗话说,故土难离,尽管离老村庄只有9公里,但想让友联村的村民接受并喜欢上新村庄颇让政府费了一番心思。首先,海拉尔区政府以人为本,变货币安置为置换安置,实施友联村整体搬迁,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邀请国内外设计专家和农业专家参与到新友联村的规划设计中,并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决定将新友联村定位于集生产区、生活区、休闲度假区、出口加工区、贸易区为一体的北方高寒地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他们采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户+市场的模式,组织农民生产经营,使友联村的农产品形成统一种子、统一化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集团优势。2010年,友联村生产的绿色马铃薯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特供蔬菜,并使保持了50余年大兴安岭岭西地区“菜篮子”的优势继续得以发扬光大。
如今的友联村科技示范推广田达到23000亩,优良品种率为100%,病虫害防治率为95%,可年产蔬菜18万吨、花卉900万株、脱毒马铃薯900吨,年产值达2亿元。农产品亩产值平均达到万元以上。就拿周绍丹来说,他家的1亩钢架大棚每年生产两季蔬菜,产值超过12000元。每天批完菜后,周绍丹把精力都放在了上网方面,因为远程教育网络已经覆盖了全村,从网上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能够通过点击鼠标参与村里文明家庭、模范村民的评选。(记者 李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