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新牧区的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畜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使一个个强村富民的新牧区展露新姿。
创先争优,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鄂温克旗面对如雨后春笋壮大起来的各类合作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一是是树立示范典型,加大扶持力度。鄂温克旗采取财政以奖代补、捆绑使用财政支农支牧、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对符合标准、达到要求的经合组织和“党员致富先锋”,优先享受专项补贴、贷款和贴息政策。截止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540万元,协调发放创业贷款280万元,培育壮大了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坚定了“小旗县”做活牧区经合组织“大产业”的信心。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鄂温克旗积极推行“支部加协会”管理模式,加强由党支部对专业经济合作社进行政治上领导、政策上引导和工作上指导,认真总结提练巴彦托海小康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巴彦塔拉乡塔拉牧民专业合作社、团结嘎查原野牧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鼓励引导党员干部、“能人”和大学生村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和经合组织,提升广大牧民主动参与意识和联结合作意识,进一步拓宽牧民增收渠道。据统计,全旗各类经合组织中,党员干部共有232人,约占会员总数的1/4。三是联合创建品牌,赢得市场主体地位。2008年巴彦托海嘎查依托牧民合作社与北京东来顺公司合作,成立伊赫塔拉肉食深加工加工厂,每年为嘎查创收近30万元。2010年巴彦托海嘎查书记、创业先导团成员乔玉芳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市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团”的品牌效应,把牧区的牛羊肉和兄弟旗市林区的木耳、野菜以及农区的瓜果蔬菜农产品组合起来,主打绿色品牌,进军南方和国际市场,赢得市场主体地位。
培育队伍,变单一生产为合作经营。鄂温克旗充分发挥苏木乡镇、嘎查党组织领导作用,整合牧区各方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培育牧民经济合作组织。一是能人领建。巴彦托海镇团结嘎查与巴彦托海嘎查隔河相望,十多年来,团结嘎查因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发展思路不清,始终未能走出“整顿—瘫痪—再整顿”的怪圈。为了使牧民尽快的富起来,在牧民们强烈要求下,在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劳动模范、鄂温克旗巴彦托海嘎查书记、嘎查达乔玉芳到团结嘎查任党支部书记,组织成立了团结嘎查原野牧民合作社。合作社运行的三年时间里,团结嘎查由原来的烂摊子变成了全旗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嘎查,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初仅1300元提高到了5000余元。二是党员带头。为促进鄂温克旗奶业健康稳步发展,帮助嘎查牧民增收致富。2008年,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温都尔嘎查4名党员带头与1户牧民联合成立了塔拉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防疫,统一购买饲料,统一收储”不仅达到减少畜牲死亡,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的使用的作用,还示范带动了全乡奶牛养殖标准化水平和规模养殖比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该合作社由成立之初仅有的五万元注册资金,到目前已发展到奶牛200多头、羊600余只,固定资产80万元的专业合作社,收益牧民群众达800多人。三是支部牵头。2010年5月,锡尼河镇巴彦胡硕嘎查以党支部牵头,牧户举手表决的方式注册成立了天地牧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支牧民合作社是目前鄂温克旗唯一的一支以股份制经营的牧民合作机构,牧民采用以资金、设备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并在盈利后进行分红。合作社不仅让牧民们节省了人工费和时间,也让牧民们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目前,巴彦呼硕嘎查党支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现代肉羊发展资金项目、游牧民族定居工程项目、生态移民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划区轮牧工程等项目,争取在2013年嘎查牧民100%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
有机融合,经济组织效益显著。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壮大,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牧区经济发展,巩固了党的牧区基层政权建设。一是带动牧区经济发展,实现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截至目前,全旗各类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8个,遍布10个苏木乡镇,会员1077人,带动家庭成员3000余人,牧民人均纯收入达9067元。二是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创办和发展,解决了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指导牧民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化生产,切实提高了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鄂温克旗各地奶牛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与上海光明、北京三元、瑞士雀巢、伊利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社对奶牛进行统一防疫、统一对外签订销售协议、统一结算奶金,提高了奶价,鲜奶价比原来提高了12%,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当地奶牛户增收2000多元。三是加强了与嘎查“两委”的有机融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党员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以牧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党支部抓经济组织,经济组织带领牧户,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牧民增收,呈现出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如今,塔拉牧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把传统的自由式放养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托牛所”,奶牛的单产量由3.5吨提高到5吨,而且该嘎查牧民们发现,自己不像原来那么累了,不像原来那么操心了,以前用三天才能干出来的活儿,现在一天就够了,他们的子女有的也进入了养牛基地,成了上班挣工资的人。(何美婷王天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