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卫东办事处国光村村民综合楼建设工地,综合楼主体已完工,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施工,一派繁忙的景象,吊车、卡车往来穿梭,机器轰鸣。
国光村党支部书记赵秋菊激动地说:“这栋综合楼是乌市首个村民综合楼,于去年10月奠基开工,建成后现居村民将全部入住。它的建成将全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这也是我盟在新农村建设中第一个完成农民集体搬入现代化楼房的标志性工程。”“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原来想都不敢想,感觉像做梦一样,太高兴了,俺农村人也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了。”这是村民金玉顺的感受,也是所有即将住进综合楼的村民最真实的感觉。
产业扶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乌兰浩特市卫东办事处国光村是一个朝鲜族村,位于卫东办事处东南侧,总人口320人,处于洮儿河、归流河交汇的国光村,土地肥沃,素有“米粮川”、“红色水稻第一田”之称。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促使少数民族群众率先致富,乌兰浩特市国光村两委班子带领大伙大面积种植优质水稻,今年完成了3035亩绿色有机水稻的种植。针对本村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大都年龄大的情况,国光村于去年成立了恩之源农产品合作社,以农民土地入股的形式,走统一耕种、统一经营之路。同时大力倡导并发展绿色有机米,打造“恩之源”品牌,预计年底产品进入市场。村民在入社之后,在得到承包费用的同时进行二次分红,增加了经济收入。
积极争取政策扶持,2010年争取到乌兰浩特市革命老区促进会的扶贫资金20万元,带领村民集中建鸡舍200平,指导村民养鸡。2010年,32户村民共养鸡1万只。与此同时,该村与内蒙古树源商贸公司签订合同,并采用“公司+农户+基地”方式来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1000余元。
今年年初,国光村又贷款50万元在村里建蔬菜冷棚1.66万平,其中600平用于新品种水稻育秧,1.6万平用于栽植美国提子,在提子当中又套种“台湾小凤”西瓜,下一步村委会将对村民以“反包倒租”的形式租给村民,预计每棚收入可增加2万余元。
搭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
近年来,国光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开展民族政策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积极参加乌兰浩特市委、政府组织的考察等活动,对两委成员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经常组织村民观看远程教育播放的有关民族政策的节目,组织村中老人一起庆祝每年一次的朝鲜族老年节;利用村里宣传标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广泛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村里两委成员经常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邻里之间有矛盾,村党支部成员就马上前去劝解;生产生活上有了困难,村党支部成员就主动自掏腰包倾情资助。
暂住村民庞玉昆因老伴长期患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雨季来临时,无力修缮租住的房子,村党支部书记赵秋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不仅自己出钱买来了大棚膜、水泥等物资,还组织村中朝鲜族村民对危房进行修缮,夫妇二人感动地紧紧攥着村书记的手热泪盈眶:“感谢咱们村书记,感谢咱们朝鲜族同胞。”
“安居乐业,和谐发展”是国光村加快民族团结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每到秋季国光村两委成员便自发地为每户村民送烧柴,为村民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作为受益人之一的村民李润永,是一个残疾人,儿子有智力缺陷,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咱老百姓认得就是实惠,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拥护他。咱国光村这个党支部说到办到,没有一点虚的,大伙都佩服。”(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