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宁城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突出在队伍建设,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创新管理,力求在发展中创佳绩,在服务中争先锋,促进社会和谐。
扩充“能量源”,提升服务的原动力。一是制度督学。建立和完善考勤、检查、评比、通报制度,用制度的手段强化干部、职工的学习。围绕有关内容深入学习、讨论,结合工作谈感想,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二是活动促学。通过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干部职工在实践中摔打和锤炼自己、总结和提高自己、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典型引学。开展学习文建明、韦寿增、杨善洲、李林森等先进典型事迹活动,比照典型,围绕“在思想理念上,我的差距在哪里?在推动工作中,我的差距在哪里?在对待名利时,我的差距在哪里?在为民服务上,我的差距在哪里?在持之以恒方面,我的差距在哪里?”找差距,明方向,把学习先进典型的收获转化为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工作落实、争创一流业绩的内动力。
巧接“致富链”,提升发展的牵引力。一是驻点帮扶。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全县建立帮扶联系点158个,深入驻点村,帮助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以项目为单位,抽调200多名机关党员,组建产业服务队,指导技术难点。目前,扶持项目63个,提供致富信息210个,为民解决实际问题430件。二是创业扶持。充分整合各级各部门项目、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鼓励支持创业致富。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建设创业街1条,发展返乡创业村2个。加强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各种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目前,举办技能培训班23期,参加培训人员800人次,扶持300多人创业。三是典型带动。注重从不同行业,有侧重地培树、推介致富典型,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目前,树立各类致富典型160人,其中推出大棚蔬菜状元、花卉苗木状元、畜禽养殖状元等23人。
密织“连心网”,提升组织的感召力。一是走访民情。开展“三进三同三问”活动,即组织干部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主动听群众呼声,推行《访民日记》,开通民情服务热线,梳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并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电话问询和入户暗访等方式,了解掌握群众对服务满意度,定期通报。目前,梳理出问题建议120条。二是改善民生。以实施惠民实事为抓手,着力改善群众生活。建设廉租住房3万平方米,解决63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新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0处,解决2万人、1.8万头牲畜饮水问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三是爱心服务。开展“送温暖、送健康”活动,与把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采取谈心交流、节日慰问、资金帮扶、项目扶持等方式,真正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并不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上门义诊活动。目前,共与1502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解决群众困难700多件,开展义诊1360人(次)。
精筑“防火墙”,提升维稳的防御力。一是宣传引导。采取网络、电视、宣传栏、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能力。目前,播放《农村普法》栏目60多期,举办各种法律知训培训班120场(次),编印法制宣传资料5万余份,举办各种文艺宣传晚会12次32场,办法制宣传栏、板报114期。二是完善机制。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确保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信访工作实施“官民对话”机制和“联合接访”机制,落实领导信访接待日、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等制度,明确21个单位直接参与,钝化社会矛盾,群众满意率达90%,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构筑网络。加大“警防网”、“民防网”、“技防网”、“信息网”建设力度,目前,建立规范化警务室68个,组建专职巡逻队191支、义务巡逻队316支;在全县的重要路口、集贸市场等复杂场所组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全县普遍设立了综治信息员,健全了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将社会治安信息搜集到位。(隋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