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内蒙古科左后旗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奏响“富民五曲”,听民意、悉民情、暖民心、解民忧、惠民生,不断提升为民服务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一区、一员、一卡”干群联系线,奏响“亲民曲”。一是划分民情责任区。各嘎查村根据干部数量和村民小组分布状况,以路网式、村组式、辐射式等,将嘎查村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1名嘎查村干部具体负责。二是设立民情信息员。每个责任区明确2—3名民情信息员,信息员由党员和群众代表担任,并指定一名党员为责任区组长。通过定期入户走访,摸清居住人口结构和数量、低保户、“四老”人员、特殊群体等人员的情况,及时反映群众的诉求、意见和建议。三是印发“民情连心卡”。“民情连心卡”印有包村干部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以嘎查村为单位,把“民情连心卡”发放到每一户农户手中,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目前,全旗262个嘎查村共划分民情责任区1048个,确定信息员2096名,发放“民情连心卡”75000余张。
“一日、一记、一会”信息沟通线,奏响“近民曲”。一是建立信访接待日。各嘎查村党支部明确每月12日专门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对能够解决的问题逐一进行协调解决;对暂时不能解决的及时做好政策解释说明工作;对需要上报解决的,提交苏木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分析。对群众的各类诉求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二是建立民情日记。制定群众诉求收集记录薄,苏木镇干部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到自己所包的嘎查村,走访农户,与群众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恳谈情况,视轻重缓急分批进行解决,让群众满意。三是建立民情分析会。以村级“三会制”(党员大会、妇女大会、团员青年民兵大会)为平台,邀请农牧民群众代表出席会议,听取苏木镇干部民情接待、民情恳谈等情况汇报,分析上报民情民意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症结,与到会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台具体的措施办法。到目前,各级党组织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10余条,办结各类诉求240余件,夜访农户13000余户,记“民情日记”5800余本,召开“民情分析会”80余场次。
“一诺、一队、一站”便民服务线,奏响“便民曲”。一是推行“共性+个性”式承诺。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并将其作为公开承诺的重点。通过召开承诺践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出共性目标和个性承诺。目前,共搜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53个,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共提出共性目标145条,个性承诺9600余条。二是组建志愿服务队。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组建“产业保姆”、“科技服务队”等50余支志愿服务队,按照契约化方式,开展“五帮四助三服务”活动。目前,共为农牧民解决实际问题1300多项、帮扶贫困家庭300多个、协调生产贷款2000余万元。三是建好便民服务站。在各嘎查村建立便民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一站式、窗口式服务,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同时,创新形式,组建流动便民服务队,切实履行“群众办事不出村”的承诺。至目前,设置为民服务站262个,代办群众代办事项7090余件。
“一定、一帮、一带”帮贫致富线,奏响“惠民曲”。一是定准发展方向。各包联单位要结合所包联嘎查村村情民意,确定并落实好一个主导产业或一个致富项目。二是帮助农户脱贫。建立干部帮扶机制,每位旗领导和旗直单位负责人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户以上,其他科级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户,每位一般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户以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制定增收措施,发展产业致富。目前,全旗300多名机关干部累计包扶对象1220户,为嘎查村群众办实事好事4500多件,慰问困难户2617户,资助困难学生103人。三是带领群众致富。各包联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行业特点和社会关系,帮助包联嘎查村改善活动场所、完善基础设施、引进致富项目、举办科技培训。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投入、点题服务等措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今年,全旗各包联单位为包联村共协调资金300余万元,协调项目20余个。
“一查、一包、一调”问题调处线,奏响“访民曲”。一是建立矛盾排查机制。每月对各嘎查村存在的群众矛盾和信访隐患进行一次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登记造册,制定应对措施,落实专人负责,争取做到矛盾问题不出村。二是信访案件定责包办。每名嘎查村干部包办一个群众矛盾或信访案件,做到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包稳控。三是建立“调访一体化”工作机制。实行信访处理和人民调解工作一体化运行机制,苏木镇司法所建立健全了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4个。嘎查村“两委”班子实施“四前工作法”,使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至目前,共排查出群众矛盾和信访隐患357件,并全部得到了落实和解决,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定团结,促进了乡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赵瑞梁旭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