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踏访乌兰浩特市嘎查(村),所到之处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蔬菜种植基地里,菜农正在忙碌着采摘瓜菜;水稻种植基地内,稻浪翻滚,满目金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作为内蒙古兴安盟的中心城市,乌兰浩特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现代农牧业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政策支持助发展
走进农民胡双喜家的院内,一袋袋的圆葱就像一颗颗紫水晶。胡双喜说:“今年他家种了110多亩圆葱,亩产1万斤,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元”。头脑灵活的胡双喜还在种植圆葱的地里实行了套种白菜,卖白菜的收入就可以抵种植圆葱的本钱。
为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市委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安排1000万元的财政支农资金,对冷棚建设、圆葱种植、稻田养鱼(蟹),脱毒马铃薯种植等9个项目用“以奖代投”的方式,引导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通过“以奖代投”机制的实施,增加了有机、高效、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政策得力的背景下,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高达74万亩,其中:玉米50万亩,水稻8.6万亩,马铃薯1.1万亩,甜叶菊0.3万亩,中草药0.38万亩,瓜类0.3万亩,花生1.5万亩,圆葱480亩。
调整结构提效益
在义勒力特镇查干嘎查,包玉鲜夫妇正忙得不亦乐乎。“利用大棚种菜,一年四季无空闲,西红柿、辣椒、茄子都大批量相继上市。”提起自家的大棚蔬菜效益,包玉仙娓娓道来,“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一个蔬菜大棚能收四万多,两个八万多。”
围绕打造“生态红城”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统筹城乡一体化为核心,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为保障,乌兰浩特市不断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今年,乌兰浩特市依托鄂尔多斯援建设施农业项目,先后启动实施了乌兰哈达胡力斯台设施农业园区、葛根庙阿古营子设施农业园区、义勒力特民生嘎查设施农业园区,卫东明星设施农业园区。四个园区规划建设日光温室2000栋,年产蔬菜可达2万吨,每栋温室可实现收入3.5万元。同时,他们全面实施了“一村一品”战略,一大批甜叶菊村、水稻村、瓜果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科技引领发展路
“有技术就是好!以前种菜全凭经验和感觉,现在有农业科技人员上门来做指导,我们农民心里踏实多了。”说起种植技术,义勒力特镇黄家店嘎查甜叶菊种植户杨春和一点也不含糊。杨春和所在的黄家店定期聘请专家前来授课,手把手地指导甜叶菊种植技术。
为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现代种植技术,拓宽农民致富路径,乌兰浩特市通过送科技到田间地头、与种养大户结对服务等多种方式,使科技成为打开农民致富门的“金钥匙”。他们通过聘请农业专家授课,网络学习,开设农业技术热线等措施,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全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40名,推广新技术18项,带动农户800多户,举办各类农牧业科技培训班300余期,培训2.26万人次,发放资料2.5万份。(秦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