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梦都不敢想自己会住上楼房!”近日,在乌海市乌达区新达街道办事处新达社区49号楼2单元4楼中户谢德英家里,她急切地表达着喜悦之情。
今年61岁的谢德英看上去挺年轻。谈起现在的生活,谢德英乐得合不拢嘴:“以前住土坯房,要自己挑水挑煤,周围是煤灰和脏水。冬天特别冷,夏天热得要命,活受罪。一家5口人就靠老伴一个人在矿上挣钱,日子特别艰辛。”她告诉记者,她这套65平米多的楼房自己只出了45000多元,而市价当时得15万元。“只花个零头,就住了新楼房。”她笑呵呵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乌海市已累计建设包括煤矿棚户区在内的各类保障性住房7.6万套,目前已有2万多户住房困难居民喜迁新居,其中包括14000余户像谢德英一样的矿区棚户区居民。据统计,保障性住房全部建成后,受益户数将占全市总户数的40%。在乌海市保障房建设中,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是一个重点,共涉及全市5.1万户、15.1万人,占自治区煤矿棚户改造3年计划任务的47.2%。
为了让矿区居民住得好,乌海市还为安置小区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各个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帮着居民办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我现在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每月能拿1000多元,业余时间就去活动中心与老姐妹跳健身操,感觉特开心。”谢德英一边说着,一边从卧室取出来自己参赛的照片和获奖证书。
各级基层组织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为搬迁居民做好服务工作。新达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崔洪波说:“大批棚户区百姓搬迁来后,为了及时化解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我们不但为社区配置齐备的设施,还扶助建立了各种文艺协会,让这些曾为乌海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人们晚年过得开心快乐。”与谢德英在一个小区的73岁的退休矿工林兴宪说:“现在生活与过去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社区工作人员常来走访慰问,帮着解决困难,我现在活得特别开心。”
在保障房建设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今年乌海市又自加压力,在自治区下达的18771套目标任务基础上,又增加了10%的建设任务,达到20492套。目前,新建、续建项目综合开工率达到100%,续建项目竣工率达到66%。
在加快建设的同时,乌海市从源头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要求单体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楼房必须达到自治区优质样板工程,单体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的必须达到市级样板工程。在搬迁安置中,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做为立足点,创造出了搬迁安置一部分、保留改造一部分、开发建设一部分的三三制安置办法。在对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之一的公乌素居民进行民意调查中,占未搬迁户82%的5988户群众表示无力搬迁或不愿搬迁。据此,乌海市根据民意和城市总体规划,在公乌素选择了一片房屋建造年限较短、成新度较好的区域进行改造改善,对这部分居民进行安置。同时,将愿意搬迁的1825户进行搬迁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