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10月,正值河套灌区秋浇时节,也是水利职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在去往总干渠第二分水枢纽节制闸的路上,未到其处,先闻气势磅礴的涛涛水声,近处一看,引流的黄河水在这里由西向东奔涌向前,站在水闸上,远处目光所及的宽阔水流又恢复了平静。
总干渠是河套灌溉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河“几”字型干流北侧,西起磴口县,东至乌梁素海,全长180公里。担负着河套灌区861万亩农田的引水灌溉任务。临河区双河镇境内的总干渠第二分水枢纽,由节制闸、泄水闸、永济进水闸、南边进水闸、北边进口闸组成。“第二分水枢纽1961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承担着临河区三个旗县310万亩的农田灌溉配水任务,同时还担负着下游350万亩的农田灌溉输水任务”,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宣传秘书科科长何军介绍说:“我们所在的节制闸就像一个能松能紧的水龙头,按照需要调节上游水位、控制下泄流量,让水听咱们使唤”。
“每年的这个时候最忙,上1天班等于上3天班,24小时备战。累一点儿没什么,主要是人呆时间长了话都不会说,文化生活匮乏,就一个电视,也收不了几个台”。眼前的王佑芝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刚从灌区回来,脚穿高腰水靴,无数的黄泥点子大大小小的“摞”在身上,如果不说不动,活脱脱的一个“泥人”立在那里。“除了量水测水、调水配水、防洪巡堤等日常工作外,我们还担负着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职责”。正如王佑芝所说,在总干渠与北侧的包兰铁路之间,是3米多高的竹柳苗,一眼望不到头。由于河套灌区长期大水漫灌,土壤盐碱化严重,一般的植物生长不了,而这种从美洲引进的新品种兼具竹和柳的外貌特征,经我国专家培育后,特别能适应当地的盐碱土质。沿岸的荒土地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办公室副主任杜计才告诉记者,作为总干渠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局计划从2011年至2014年利用4年左右时间,在总干渠沿线栽植竹柳1000万株,建设竹柳育苗基地2000亩,届时将在总干渠全线建成一条宽40-50米、密度为每亩300株以上的绿化林带,达到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记者 陶文斌 刘国栋 王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