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鄂尔多斯市之前,就听说这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10亿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在这个地方居然算不上大投资,甚至10多亿的项目有时也被一些“铁门槛”挡住,进不了这个城市。其中,令许多投资人头痛的高门槛是:投资能源、重化工项目必须达到50%以上的就地转化率方可准入;在这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无论投资规模多大、效益多好,都被拒之门外。
但是,让许多城市的“掌门人”既羡慕又不解的是,鄂尔多斯对引资项目设置如此之高的“门槛”,却仍然挡不住大额资金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涌入、聚集,甚至他们去年的协议签约金额已经超过了国内的少数省份当年全省的投资总额。
面对经济、财政的大好形势,鄂尔多斯人的惊讶与自豪常常溢于言表。
“我们这里随地刨个坑就能挖出煤、挖出气来。”当地人这样说。
这话听起来虽然夸张,却透露出鄂尔多斯殷实的资源家底。这里是中国有名的资源大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70%的土地下面都蕴藏着煤炭资源,煤炭已探明储量1496亿吨,占中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其中苏里格气田储量规模达到500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已列入世界知名气田之列。还有正在勘探开采中的石油、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藏储量也颇为可观。各类可供工业开采的矿产有33种之多。
根据国家油品的供应形势,预计未来10-15年内,中国煤炭生产的油品将至少达到6000万吨/年。鄂尔多斯境内的煤种互补性强,是最为理想的煤液化产业资源。因此,国家大型煤制油项目早已在此落户。
提起产煤地,人们惯常想到的是烟尘。比如山西省的长城之南,1500多年前,一度是东方文化和文明的中心;在今天,它是中国煤炭工业的中心。当年,美国人巴巴拉·费里兹在3月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来到这里的寺院时,山谷两边成堆的煤废弃物已经燃烧起来,一阵阵羽毛般的轻烟飘散在空中,“众佛坐在那里盯着轻烟,大腿和肩膀上薄薄地落了一层具有腐蚀性的黑色煤尘。”
这样的现象却与鄂尔多斯无缘,湛蓝的天空,干净的街道和楼房,空气中散发着塞外高原特有的味道。这个内蒙古的城市从里到外都带着远离尘嚣的清新。
这使笔者想起曾走访过的一些“煤城”,无一例外都是“粉尘漫天飞”,戴上口罩,在周边走上几百米,白口罩就会变成灰口罩。然而在鄂尔多斯市,却见不到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相反,一路感受着蓝天、白云、灿烂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使人完全意识不到中国六分之一的煤炭就储存在我们行走的大地下。
清新背后的推动力
一小块一小块泛着淡淡青绿的草地簇拥着一群高大的水泥建筑,洁净的厂区在春风里透出令人悦目的生机。深吸一口气,总觉得透人心肺。
从黄河进入鄂尔多斯境内的第一站--蒙西工业园,到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的最后一站--大路新区,这些工业园区连片成带,已成为鄂尔多斯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地带--沿河经济带。它们的共同特色是都以循环经济为重。
“十五”期间,落户鄂尔多斯工程项目的投资总额高达4290亿元,一些工程“大腕”纷纷看好当地的发展潜力,它们有世界上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有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有百万吨天然气甲醇生产线、有世界第一的煤炭综采项目……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前提: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我们现在早已不像过去那样盲目吸引投资,而是挑那些能耗低、污染低、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进入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说。
这个城市的清新背后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作为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正在驶入快车道,即经济增长方式由单一支点型向多极支撑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原料输出型向转化增值型转变,产业层次也由低端向高端演进。
“鄂尔多斯是全国有名的资源大市。在长期的资源开发与输出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地区如果总是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支撑经济增长,不进行资源加工转化和经济结构升级,就会逐步丧失经济增长的后劲,使长远发展失去资源与生态的支撑。”强力推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说。
早在2001年初,鄂尔多斯市就高瞻远瞩,开始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构筑以“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高”为基础的“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重点产业,创造了一大批象蒙西、棋盘井等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鄂尔多斯的发展宝鉴
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被评为“循环经济”的中国四大典范园区之一。2005年,它还列入第一批13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中。
在蒙西,笔者所到之处,几乎看不到废物:发电后废弃的煤矸石、自燃后的煤矸石、到处都有的风积沙、从粉煤灰中提取的氧化铝,都能变废为宝生产水泥,同时对水泥窑尾废气进行回收,这种生产工艺在内部不产生废渣废气,达到了污染零排放,还能够消化附近厂矿的废渣。
有人算过一笔账:煤矸石在水泥生产中所占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吨水泥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1.8元。在蒙西工业园,采用新技术可将煤矸石所占比例由原有的25%提高到了35%,以100万吨的生产能力计算,与不采用这项技术相比能节省1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