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扎兰屯市五道沟村创先争优探索本村发展新途径
内蒙古新闻网  11-11-02 16:35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内蒙古扎兰屯市五道沟村党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胆尝试,推陈出新,探索本村发展的“土地集中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创新机制,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为此,五道沟村党支部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凤鸣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84万元,按照“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对全社耕地进行分区整合,打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界线,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集中土地7010亩,实施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合作社集中的土地由12名种田能手负责集中耕种,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劳动力。为加强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依法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凤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方式,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种植、养殖、加工和劳务输出等产业为支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合作制经济实体。凤鸣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土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全村仅有62名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生产。村党支部大力推广机械作业,与黑龙江农垦集团合作对4000亩连片耕地进行了代耕代种,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和大型机械深翻,种植业效益较未入社农民有了质的飞跃。农户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多业并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土地集中经营以后,不仅提高了种植业的生产效益,而且为发展其它产业创造了人力资源和环境条件。从土地上流转下的劳动力,从事畜禽养殖、家庭经营、外出务工等多种行业,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目前,从事养殖业生产128人;在生猪养殖场、托牛所、肉羊基地企业中就业32人;从事家庭养殖业,发展庭院经济有96人;全村在养殖业上可人均创收近3000元。珍源食用菌加工厂、小杂粮加工厂常年安排妇女劳动力67个,依托加工厂,每年农民通过采摘榛子、蘑菇等山产品,人均可创收1000元左右。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工作站的中介作用,对外劳务输出劳动力221个,年创收350万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通过多业并举,不仅使全村劳动力实现就业,而且使全村每个劳动力年创劳务收入2万元多元。

  关注民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整合集中使用资金,对100户危草房进行改造,建设移民新村。总投资1192万元,通过财政局一事一议项目的支持,硬化新村2.2公里巷道。依托扶贫资金,规划建设院墙2600延长米。结合农牧业局新型能源建设工程,安装沼气100户。争取村村通项目,安装有线电视网络100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300平方米楼房一栋,一层作为办公室,二层将与市就业局合作建成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和农民图书室,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两委聘请科技专家来村讲课,组织党员学习理论、法律、科技知识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村里成立了农民学校和家长学校,组织了文艺宣传队,经常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培养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为目标,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五好家庭”评比、“十星户”评比、“好媳妇”和“优秀创业带头人”评比等活动,有效纯洁民风、端正村风,激发了村民积极进取的内在潜力。现在,五道沟村村民争先创优,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已蔚然成风,淳朴的村风民风已初步形成。(李慧娜)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