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嬗变
大农机带动大农业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曾经是粮食亩产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的内蒙古,每年要靠国家调拨近20亿斤返销粮度日。如今粮食生产之所以连攀高峰,正是农业机械化发挥了关键的“火车头”作用。实践证明,农牧业机械化一直是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是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牧区生产发展的根本。
“如今我家里大小型拖拉机都有,再不用像以前人力种地,“三弯”、“三石”、“三车”啥的也用不上啦!去年我们农机合作社社员人均增加1万至1万5千元的收入!”一说起农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大岭村村民冷彦利一脸兴奋。
我区农牧业机械化最先从创办国营农牧场和国营拖拉机站起步,经历了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国有国营农机发展期和以国家补贴、集体投入为主的社有社营和队有队营的集体经营农机发展期。1981年,全区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到农牧民自主经营发展机械化阶段。1982年末,全区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发展到占生产队总数的83%。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的权利,打破了农业机械由国家经营的模式,农机化发展进入了以农民自主经营、自主购置、自主使用农业机械为主要特征阶段。
1994年,全区农业机械数量和品种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发展格局。与1979年相比,全区农机总动力由387.4万千瓦增加到858.3万千瓦,增长了2.2倍,其中拖拉机拥有量由4.57万台增加到39.06万台,增长了8.5倍,小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59万台,增加到30.46万台,增长了19.15倍,配套机具由2.24万台(套),增加到29万台(套),增长了13倍,农户所有占总拥有量95%。
1995年,自治区农机局和自治区农机推广站组织区内第一批跨区作业的8台联合收获机,参加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农机部门联合组织的北方5省区联合收获机作业队跨区收获小麦,并在之后逐步组织农牧机械异地作业,规模和领域逐步扩大到大豆、玉米、牧草等作物和耕、播、加工等生产作业环节。
2005年,全区联合收获机由1995年的2788台增长到4652台,区外来内蒙古作业的联收机达2376台,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3%。
从1994年至2003年,农牧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农牧业机械总量增长的同时,机群结构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农牧业机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品种迅速增加,性能大幅提高,适应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生活的小型动力和机具迅猛发展,减轻农牧民劳动强度,成为农牧民致富的好帮手。
2003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616.6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54.1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4.2万台,配套机具68.12万台(套),大型农机具达5.7万台(套),分别是1994年的1.9倍、1.6倍、2.3倍和1.3倍,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3%。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中国第一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实施,我区农牧业机械化步入了政府扶持、调整结构、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在这一阶段,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稳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呈现技术集成化、作业规模化、机制创新化趋势。机械化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秸秆还田作业面积累计达到9238万亩。规模化作业从农场向合作社、联户、大户延伸,作业机械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播种的精密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开辟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新途径。
2010年末全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05万亩,技术应用旗县61个,占适宜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旗县的70%,应用面积是“十五”期末的12.4倍,精量播种、秸秆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面积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64倍、1.62倍和3.08倍。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阿拉善盟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推广面积42.2万亩,较传统漫灌节水70%,亩增产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