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要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全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合理规划、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稳定发展粮食、肉类、乳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发展林沙草产业。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打造更多农畜产品优质品牌,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制定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组织实施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优化提升第二产业。以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区工业经济实力。加快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精深加工,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工业经济集群化发展,大力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千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和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
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煤炭、化工、农畜产品等资源产品优势和口岸优势,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旅游业,提升草原、森林、沙漠、地质奇观等重点旅游景区水平,推出一批国内外驰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促进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制定完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税收、用地、价格等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服务业领域,扶持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能源外送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快速铁路客运通道、铁路煤运通道、高等级公路、民航机场和跨境铁路、重点口岸公路等出区通道建设,提高区内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用两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高等级公路出区通道不畅问题。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科技难题,集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加大科技事业发展投入,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内蒙古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国发展大局,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要以融入周边发展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内开放。推进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设出海通道和临港产业基地,建设能源产业集聚区和重点经济区,形成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