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基层党组织典型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右前旗以文化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内蒙古新闻网  11-11-23 11:51 【字体: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走进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的综合文化站,棋牌室、电影室、图书阅览室、文艺创作室、健身室、排练厅样样齐全,每一个功能室都有村民在使用。“以前农闲的时候没地方去,俺们只能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如今在这个文化站里,看书、下棋、上网,还可以打乒乓球、唱KTV,现在农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意思!”正忙着上网查资料的科尔沁镇远光村村民张敏乐呵呵地说。不用进城,前旗的普通农民也能和城里的居民在家一样上网浏览新闻,这仅是前旗力促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其中一项文化惠民工程。

  近年来,科右前旗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把公共文化服务这个“软指标”提升为惠民的“硬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全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民生建设提升着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文化设施遍及城乡。一直以来,科右前旗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寸土寸金的城乡建设中,前旗为文化建设留足了空间,一大批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民生工程得以兴建、实施,为百姓提供了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据初步统计,三年来,前旗共投入5700余万元用于建设新址的科尔沁多功能活动中心,涵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尔沁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区级文化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及归流河诗词馆,占地面积近2.8万平方米,全部免费开放。不仅投资1800万元,建设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科尔沁文化广场,今年还完善额尔格图镇小型健身广场、索伦镇“苏联红军纪念广场”、绿水“塔米尔广场”及满族屯满族乡“起日阁”广场等基层文体广场的设施建设,投入39万元配备健身路径。同时,以国家预算内项目和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为依托,争取到总投资364万元,建筑面积标准为300平方米的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2个,以乡镇为单位完成全覆盖。今年新投55万建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11个。“十一五”期间,前旗完成92个嘎查村屯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232个嘎查村的草原书屋建设,藏书超过40万册,真正成为农牧民致富的加油站。

  文化成果全民共享。为了打造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前旗搭建了公共文化活动平台,方便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近两年来,前旗突出抓好以专业团队和群众文化有机结合为重点的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又寓教于乐的优秀节目。按照自治区“百团千场”演出要求,为了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前旗投入100余万元,组建流动舞台演出队和电影放映队,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敬老院、进嘎查村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截至目前,共送电影下乡近千场,送演出150余场,每年受益群众20万人次以上,真正实现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专业文艺节目演出和欣赏到数字电影。

  近年来,前旗用文化彰显时代主题,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兴安盟复建3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以举办全旗文艺汇演,红歌演唱会,乌兰牧骑专场等展演、汇演的形式,在广场、剧院举办优秀歌舞剧目公益大展演50场以上。同时积极培育基层文化骨干,有目的地发现和辅导乡村文艺人才,进行专业对口的一对一的培训,基层现有文艺骨干达2000人以上。通过成立四胡协会,引导协会成员成立文化大院自娱自乐,让农牧民真正成为文化成果的享用者和创造者。

  文化创新打造品牌。在文化建设中,科右前旗不断思考如何让“软文化”助力“硬经济”。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让前旗在新兴的旅游业上找到了两者的切合点。

  近两年来,科右前旗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思维,通过文化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前旗重点打造以乌兰毛都丘陵草原为中心的核心品牌,主要发展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农牧业休闲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板块,吸引中外游客体验草原观光、民族风情、休闲垂钓、野果采摘等活动,并通过摸索实践,从纯观光型旅游,逐渐向集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健身娱乐型旅游发展。目前,前旗已有乌兰河蒙古大营、满族屯满族乡博物馆、察尔森湖、巴拉格歹红色党支部、平安村生态观光园等乡村景区景点二十几家。形成产业链条的前旗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经济效益逐渐凸显。据统计,截止今年8月份,前旗旅游接待人数达11.3万人(次),同比增长23%,旅游综合收入达5781万元,同比增长20%,带动农牧民就业1000余人。(孙璞玉  乌英俊)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